《網紅還是菁英?》: 面對公眾的差異

近幾年,隨著素人透過社群平台與直播發聲。漸漸的,特定的素人(網紅)也成為了特定主題的意見領袖。例如,媒體給予錯誤的農業資訊時,網友馬上就會想到某位網紅提供的糾正資訊。或者是當我們沒時間關注時事的時候,馬上就可能想到某人做的懶人包非常平易近人。又或者,需要了解科學的正確知識時,我們馬上就會想到特定的粉絲團。

當任何人都可以在不同的平台自由的發聲時,確實很難區分哪些網紅是專家,哪些網紅只是炒熱話題。無論如何,這些網紅確實得到眾多民眾的青睞,慢慢形成了公共平台的意見領袖。這時候,相信有許多的專家或社會菁英,對於社會產生這樣的現象感到不安,甚至認為專家或菁英將不受到民眾的信任,民主將走向多元論的民粹主義。但是,本文認為或許是時候反思,為什麼網紅對社會的影響,已經有機會凌駕於傳統媒體或菁英專家?

一、當說理被視為冷漠

我們或許該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菁英(或高知識分子),面對現在的社會環境,大部分是沒有辦法成為意見領袖?本文認為有蠻大層面的原因,出在「太過於執著於說理,而無法動之以情」。另一方面,學者或高官在普遍民眾的刻板印象中,往往生活上是跟社會現況脫節。除此之外,平常也缺乏在公眾平台做普遍的行銷(教育、評論)的工作。

不管上述的消極態度是為了讓自己的意識形態保持中立、不想沾惹是非、不願把時間花在非專業的事物。或許還是要考量一個問題,當這類稱自己為菁英的人,突然冒出來講理論、引用專家文獻、仗著自己是某方面的權威,真的在當代社會仍有影響性嗎?先不論未受高等教育的民眾。在這個專才教育的社會底下,就算某個菁英或專家是特定領域的權威,大部分的人也不見得知道在自己面前高談闊論的是誰。換言之、不具有公共形象就如同街上的路人,無法塑造出強烈的印象與信賴感。

二、當議題牽涉到價值判斷

如果有認真地留意,其實社會上許多的議題並不是非黑即白。例如,主張吃素的組織、廢死的團體、基礎收入、社會公共宅等等。當這類的主張形成許多不同層面的正反意見時,代表它們的議題不具有普遍性的解答,而是牽涉到價值判斷。對於長期講求明確答案的教育體制下的學生來說,可能碰上價值判斷的議題會很容易陷入二元論,甚至以自身的所信念的主張作為支持的立場。但是這並沒有錯,反而許多的網紅、專家、菁英在做的也是相同的事情。例如,有沒有人曾經想過,台灣真的是非走科技代工的產業不可嗎?為什麼跟我們民生消費或文化藝術距離有點遙遠的產業,卻可能是熱門勞力需求的市場?曾幾何時,大學教育看重的是技術性知識,而非基礎性知識的發展?

相信大部分的民眾,哪怕是沒受過菁英教育。基本上,透過社會的歷練都能夠清楚一個道理:任何主題式發表的資訊,前提都是發文者對相關議題有興趣,進而做出的一系列談判。哪怕是最嚴謹的科學研究,為了達到特定的結論,面對特殊的情況(無論是經費來源、輿論、信仰)都可能做出截然不同的研究結果。更白話的說,語言跟文字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在說服人,差別只在於菁英說服人的方式跟素人網紅的方式有所不同。那麼面對價值判斷時,台灣的文化(或大部份民眾的觀感)就可能需要列入考量。例如,講求的是務實的實踐,而不是空說理(俗稱的講幹話)。這種氛圍下,同樣具有特殊社會地位時,一位願意不斷捐錢,而另一位可能連當個志工的經驗都沒有時,這兩者的絕對性差異直接的就會影響到普遍民眾的觀感。

三、信賴感是什麼?

或許,面對社會的影響性,最重要的是信賴感。過去我們很信賴專家與菁英,但是隨著兩個因素導致我們變得無法全然的相信:(1)當專家或菁英不再是稀缺性的存在:高等教育產出許多的專才,無論是否為社會上定義的菁英,皆可能影響到專家們的說話分量。(2)當專家或菁英不符合社會期待的標準:這部分牽涉到的是新聞媒體提供什麼樣的資訊給我們,如果大部分的情況都是負面消息,那麼我們對這類人士的信賴感就會降低。如果從這個角度切入的話,真正的問題或許就不在於事後的民粹導致對菁英(或高知識份子)的不信賴,而是在民粹之前菁英是否有做到長期與民眾對話的社群經營藉以得到信賴?

再來則是要考慮到大部分民眾是如何地運用時間,以及是透過什麼樣的媒介來接收資訊。例如,為什麼社會從上下(上班族、研究生、高中以下、菜市場的阿嬤)都可能或多或少聽過特定幾位網紅的事情?以及為什麼這些社會菁英卻沒辦法像個領袖,讓大部分的人對他們有印象?其一,大部分的人能夠運用的時間少,根本沒工夫看長篇大論的文字,然後自己花時間消化跟理解。其二,網路讓任何人都能夠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個時候傳統的發聲管道就不見得能被注意。

最後,或許有人會認為專家(菁英、高知識分子),沒必要像網紅那樣搞得自己像個說書的藝人。但是,如果所謂的專家,沒辦法讓自身圈子以外的人們認同自己是專家,那又憑什麼認為幾句話就能影響普遍的民眾呢?或許不是有個頭銜或執照,就足以對撈過界的議題(或牽涉甚廣的現象)帶風向。或許該想想,為什麼毒物科的林杰樑有本事得罪政府、廠商、環保人士,相信那不僅僅是靠專業跟數據就能做到,而是長期與民眾的接觸與交流所建立起的信賴關係。

四、結語

關於網紅與菁英之間的關係,這就讓我想到柏拉圖。他覺得應該將說故事的人都踢出城邦,因為他們會左右民眾的情緒。但是從當代的社會來看,如果一個人(組織)連帶動民眾情緒的能力都沒有,那又如何在廣大民眾面前展現自己專業的一面呢?除此之外,我們或許需要反思現在的一個社會現象「菁英聽不懂民眾的語言,菁英的語言不為民眾所認同」。或許,現在的社會是需要如同荷馬史詩的吟遊詩人。這個角色,可以同時穿越於民眾與菁英階層。他所訴說的故事,透過的是虛構的世界反映現代的問題,並且用比較柔性的方式將自己的建言藏在其中。這麼做不見得可以直接的解決問題,但是可以讓廣大的人民(不分階層)試著反思,問題背後的意義與可能的解決辦法。相較於辨士力求的是強而有利的主張與製造衝突對立,說書人在做的是間接的反應社會,並且柔性的提出自己的解決之道。

部落格的原文連結:https://lazyteatime.blogspot.com/2018/06/blog-post_11.html


已發佈

分類:

,

作者: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