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長大了嗎》:該停止的負面情緒


圖片連結:https://magdeleine.co/photo-noah-silliman-n-1063/

現在的年輕人多少會經歷以下的經驗,像是被人說是抗壓性低的草莓、選擇沒有「錢」途的專業、不願意做黑手的工作、學生時期都在玩根本沒努力,諸如此類。相信聽到許多長輩或前輩這麼斷言的時候,各位心中都有千言萬語的苦衷,甚至可能情緒一上來就變成一場注定敗北的仗。其實,如果仔細的觀察這些會批評的人之後,比起生氣不如同情。為什麼呢?本文對於這類的人所具有的特質做了以下整理:

一、活在過去

我們可能會聽過別人這麼說:「我以前曾經XXX,後來XXX,現在的人真是XXX。」簡單來講,抱怨的人看不慣現在的年輕人普遍生活的方式跟應對的態度。例如,智慧型手機大概是2012到2013之間才開始慢慢普及。或許,中年人跟老年人就會抱怨現在的新鮮人或學生,整天都在低頭滑手機。但是通常他們可能沒想到過去的自己是如何生活呢?像是有沒有可能是整天打電腦(電動)、跑去租書店看漫畫雜誌,或者花很多時間在看電影?換言之,生活背景的差異多少改變了娛樂的形式,不變的依舊是花時間在娛樂。不過這樣講確實不公平。因為把時空背景拉到更早期,那個時候的年輕人,可能是活在物質匱乏或者經濟正準備起飛的階段。那麼曾經苦過的他們,感官經驗(與歷經回憶)就會看不慣表面上看起來很閒的年輕人。

進一步來講,現在的年長者可能看不到年輕這一代所擁有的煩惱與痛苦的一面。大部分的批判者忽略一件事情,即是「物質享受與揮霍時間的程度,並不會跟當事者的幸福呈現正比」(簡稱A)。這方面的實例相信不需要我多做論述,因為不管是哪個年紀的人,相信都很清楚自身A的情況。那麼這時候,問題就在於能否透過自身的A來同理對方的A。

如果說,上述的批判情況是看不慣年輕人表面上(未經理解前)的幸福;那麼還有一種批判情況是比較值得同情跟憐憫,即是「人生只剩下過去可以談」(簡稱B)。例如,退休的人可能會說自己在職場或校園裡頭多麼的風光;資深的員工可能會說自己現在是多麼的幸福;剛失業的人可能會說自己過去的工作多棒,或者以前是名校畢業之類的。

我們來思考一下,如果只剩下B的人整天都在滑手機跟耍廢,卻批評現在的年輕人整天都在滑手機跟耍廢,直覺上好像哪裡怪怪的?原因很簡單,批判者藉由彰顯自己的過去來維持形象,卻沒有注意到現在的自己除了依此批判年輕人外,實際上卻是在逃避現實或者單純揮霍餘生。

人可以活在過去,但是不應該沉迷於過去的成功。俗話說「好漢不提當年勇」,如果覺得自己現在還能勇,那麼多談談自己的未來或者往後的目標,這樣正面的上進心反而更能夠影響年輕人。

二、憤世忌俗

我們可能會聽到別人這麼說:「一堆年輕人寧可找時薪制的服務業工作,也不願做一份月薪制的黑手工作。這些人憑什麼要求提高基本工資?難道不知道這會帶動物價漲價嗎?」之類的憤世忌俗話語。那麼年長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個人認為有三個因素:(1)依據自己的過去經驗來看待現在的問題;(2)受到媒體跟同溫層的影響;(3)缺乏理解的偏見。

以上述的話為例,如果對於社會經濟有一定程度的專業,應該能夠理解薪水的漲幅是跟物價的漲幅有一定關聯。以及基本工資提高受惠的直接對象,僅為過去只領基本工資的人。換言之,台灣普遍低薪的問題在於,整個環境缺乏適當而穩定的通膨(即是薪資與物價的關係),反而出現了物價漲薪水卻不漲的情形。這邊指的並非普遍遠高於基本工資的民眾薪水沒漲,而是物價漲了以後基本工資卻沒漲。這會造成什麼現象呢?商業獲利的運作模式是建築在較低的基本工資,而高於基本工資很多的族群(含退休者),則是享受到表面上不明顯的勞工價值剝削差異。

實際上卻非如此,長期基本工資沒跟著物價通膨漲,那麼高於基本工資的族群在生活沒有太大負擔的情況下,也無法促使它們的公司替自己提高薪資。當這兩類的族群薪資都不漲的情況,直接影響的就是未來退休者的權益。因為現在的退休者除了退休金的本金外,其中的利息即是現在的年輕人與中年人所繳出去的勞保勞退。試想一下,倒金字塔的年齡層人口退休,如果底下的年輕人跟中年人薪水沒漲,老年人的退休金利息哪裡來?在這邊媒體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果媒體整天只是製造世代對立,那麼多數人就不會意識到上述本質性的問題。

再來則是為何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做黑手工作?或許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問,對年輕人這麼說的人本身有在做過黑手的工作嗎?以及做了黑手的工作後,期望自己的孩子也做黑手的工作嗎?這邊並不是說黑手的工作不好,甚至可以說以手工著名的德國在這方面師徒制的技職體系是非常的強。

因此、真正的問題可以區分為四:(1)台灣普遍是怎麼評價黑手的工作?是否能以黑手的工作為傲?如果評價是低的,必須用薪資比服務業高很多來彌補自卑心理作為批判的手段,那麼憑什麼要讓年輕人做黑手工作不可呢?(2)台灣普遍黑手工作的環境如何?合約方面是完全按照勞基法嗎?年輕人進去這樣的環境是否能得到基本保障?(3)憑什麼要求自主選擇領服務業薪資水準的年輕人,非要去黑手工作?如果只是看他們爭取權益不爽,或許應該思考這不爽的源頭是什麼。(4)台灣黑手的工作是否有隨著科技的進步進行產業的更新?以及這類的產業是否為市場經濟發展的主流?如果黑手的工作沒有上述的問題,以及有辦法回答這些問題。那麼比起消費年輕人,更應該依據自身的專業鼓勵跟說服他們加入自己的工作環境。

憤世忌俗無助於成為社會的動力,憤世忌俗只會帶來消極且沒有意義的對立。

三、忌妒年輕

我們可能會聽到別人說:「現在的年輕人就是XXX。」接著,後面就會將自己的主觀偏見朝年輕人宣洩一番。但是這樣做其實沒有太大意義,反而突顯了自己對年輕人認識的不足。關於台灣職場上高齡就業的歧視相信大部分的人多少有些許的認識,但是關於對年輕新鮮者的歧視,似乎變成一種拉抬自己身價的手段。例如,一個對公司可有可無的資深員工,透過調侃菜鳥新人來獲得相同看法者的支持,但是這麼做終究無法讓公司的高層給予他更高的評價。換言之,忌妒年輕的許多話語乍看是很有趣卻沒意義。因為,這些話針對的對象永遠不可能是自己。高中生嫌國中生;大學生嫌高中生;新鮮人嫌大學人;資深嫌菜鳥;退休人士嫌在職人士。這樣下去,難道八十歲的人要嫌七十歲的人?

或許,與其忌妒別人比自己年輕,不如透過年輕人來學習新事物。例如,年輕人流行或者上手的事物,對於認為自己不年輕的人來說是否有幫助?深入了解現在的年輕人與過去曾經年輕的差異,對於世代之間的相處是否有幫助?如果自己做生意的對象(或者有意招聘的對象)就是這群年輕人,難道更深入的了解他們會沒有幫助?

我們都聽過「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句話的背後可能也會引來忌妒年輕的一面。但是,其實可以換個角度想。後人們如何的乘涼?如何的在樹下玩?玩些什麼?難道種樹的這些人,不想要好好嘗試一番嗎?

四、刻板標籤

我們可能會聽到別人說:「比起讀數學系,讀資工不是更好找工作嗎?真搞不懂,為何現在會有年輕人選數學系。」考慮到產業的生命週期,個人認為現在剛好是程式相關人員供不應求的時期,所以用這個舉例或許會比較鮮明。

關於刻板標籤其實牽涉甚廣,或許相較於說是世代對立,不如說問題出在我們對於特定的專業了解到什麼程度?以及我們如何看待所選科系與工作之間的關係?以資工系來說,難道所有資工畢業的學生都很會寫程式?難道剛畢業所具備的能力就已經是企業所需要的?難道市場對於資工畢業的學生永遠是供不應求?從學校、家長跟學生的信念層面來說,當然會認為在這個時期讀資工絕對是首選。但是好不好找工作或者找的工作是否符合預期,這完全跟哪個科系畢業無關,而是取決於當事者。例如,當事者是否有興趣?是否有能力?是否有運氣?人生不存在絕對的公式,尤其是工作方面,決定一個人是否被錄用的終究是人。

另一方面,大部分年長有刻板標籤的人,其實心裡應該都知道。長遠來看,自己的工作是否永遠跟學校所學專業一致是未知數。有的人可能燃燒完熱情,不做程式工程師跑去賣咖啡。有的人可能覺得記帳很枯燥,結果跑去當導遊。有的人可能一開始做的就跟專業無關,卻因緣際會轉換到跟自己專業有關的工作。

這樣描述,或許對還沒出過社會的人比較難以體會。這邊我再舉一個比較貼近年輕人的例子,以前喜歡看后宮番的動漫迷,或許會突然喜歡看深度番,然後又突然喜歡看搞笑番,最後可能會脫離動漫跑去追求其他的興趣。換言之,硬是要將興趣當飯吃是很沒道理的,更別說把沒興趣的東西當飯吃。那麼相較於在某個階段勉強自己選擇符合大眾的標籤,不如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那個標籤,並且深入了解那個標籤的可能性,並藉由實績來證明過往的誤會都是刻板標籤。

五、結語

本文大致的介紹了長輩或前輩批評年輕人,可能具有的負面特質、可能來源以及負面特質可能會有的問題。當然,這畢竟也是從一種經驗性的角度去探討,自然沒辦法呈現實際狀況的全貌。因此,寫到最後其實會發現,相較於是替哪一個世代護航,反而更像是希望無論哪個世代都能盡量避免「活在過去」、「憤世忌俗」、「忌妒年輕」、「刻板標籤」,因為這些負面情緒不僅傷害他人同時也傷害自己。

部落格的原文連結:https://lazyteatime.blogspot.com/2018/09/blog-post_23.html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