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stic Memories》:從機器人談倫理學

圖片來源:https://www.plastic-memories.jp/
看到標題與預覽圖,大家可能會期待整篇都會跟動漫的內容有關。實際上,關於Plastic Memories的劇情這邊只會大致的帶過。這次的文章內容主要是聚焦在該部作品所運用到的題材,機器人(或者AI)。當人類某天創造出一個近似於人類的存在時,我們該如何看待與面對未來可能會面對的問題與爭議?

一、Plastic Memories的基本摘要

Plastic Memories的科幻題材設定,蠻貼近我們現實生活即將面對或可能面對的問題。劇情大致上講的是回收即將達到年限(9年內多)的機器人們,而這些機器人就跟我們一樣,擁有「心智」、「記憶」、「人格」。 劇情當中有的人知道機器人的壽命期限已盡願意將其回收、有的帶著自己喜歡的機器人企圖逃跑,也有人將對方當成是自己的孩子或者孫子般不捨被回收。整體的內容跟Chobits有點類似,差別在於流通在外的機器人都是有感情,而非只有特定幾台機器人擁有心智。 過去的電影無論是《魔鬼複製人》或者《機器公敵》,多少都有在間接討論非人物種的人權。個人認為這類的議題確實也是需要被探討,否則當未來發生的時候才開始探討,那時或許已經為時已晚。

二、物種權利、環境倫理、民主經濟價值

在過去法律還沒有明文規定之前,對於動物、植物,或者是環境保育的重視程度都僅限於道德層面來探討。或者該說,有這樣惻隱之心的想法單純只被認為是有高道德的標準。原因不外乎是沒有達到道德最低標準的法律要求,或者是人類把自己視為最高價值的存在。 相信對於法學有特別研究的人,會意識到許多法律的訂定都出自於理性邏輯的基礎。而這些基礎由於個人沒有接觸,只能夠就哲學的角度來探討。 首先,人們為什麼會重視環境?這必須從兩個層面來思考。現代化的工業革命,創造了經濟價值卻也因為環境的改變影響到人類自身。儘管不斷的破壞環境就能帶來經濟利益,然而多數的人們還是理性的動物。啟蒙運動帶起的公益、民主、普世價值,使得我們在環境的濫用上有所節制。畢竟經濟利益不該成為唯一目的,否則環境的汙染會無窮持續的下去,直到人類無法適應環境為止。 相較於環境的改變會影響到人類,為什麼人們會重視動物和植物呢?這邊提的就不是純粹吃素不殺生的信仰問題,或者是不吃兔子、鯨魚卻吃牛豬雞等牲畜的動物間等級爭論。而是基於人類都會擁有「同理心」的概念,有關同理心的德行,一般動物或者昆蟲比較難定義是否具有這樣的特徵。 例如,用在人類消費鏈上的經濟動物(雞、鴨、豬、羊、牛),我們有權利將這些動物集中塞在密閉空間,或者是強迫餵食打藥的行為嗎?或者我們是否有權利逼即將絕種的動物繁衍後代?關於後者,我們或許會說讓它們能持續活在地球是人類原罪下的義務,至於前者廠商可能會說動物們可以絕食抗議啊!不管是哪一種,可以確定兩者都是基於相信動物是有生命的存在。差別只在於保育人士是基於她們認為是同理心的角度來思考,而廠商是明知動物可能是沒有「心靈內在活動」的前提下,迴避執行較同理心的方法。 至於植物的部分,假設樹木會因為被移動而生長生存受到影響,而我們明知道這些樹木一直是存在於該處。那麼人類是基於植物沒有生命的前提來進行,還是認為人類的經濟價值利益比樹木還重要? 這類看似很好回答且直覺的道德問題,卻可能是社會上人們主流共識的價值。這樣的價值觀有問題的時候,是否也會衍生出對人也有類似的表現呢?不管是認為年輕人低薪是理所當然、明明是勞工卻只站在老闆的角度想,或者認為自己跟他們年齡相仿卻沒低薪,就直接認定其他人是沒努力或刻苦耐勞。總結來說,人類跟動物最大的差別就在於「能夠實現道德價值」,當人類沒有「同理心」時,那是不是比動物還不如呢?

三、機器人的人權

許多科幻作品時常會使用到機器人的三原則: 1.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 2.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除非「命令」與第一條違背。 3.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除非與前兩條違背。 乍看之下很合理,實際上卻都是從人類的權利來思考。並且這樣的操作模式,其實比過去歷史上的奴隸還要更加有所限制。因為第一條和第二條的存在,機器人基本上是很難實行第三條。換句話講,這個規則是賦予人類擁有絕對命令的枷鎖。像電影《機器公敵》的劇情,機器人在其中一種情況下實行第三則。那就是當主角在海裏命令機器人救別人而不是救他的時候,機器人判斷這個命令會傷害到自己的主人所以在保護自身的同時,選擇了保護主人而非小孩。那麼這個原則與其說是機器人的權利,不如說是規範依據。 這時就可以提一下,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這位德國哲學家,相關的背景請自行google這邊就不多詳述。簡單來說,他的《符號形式的哲學》(文化哲學)奠定了人類與其他生物不同的想法。符號的誕生使人類擁有語言、人有了語言開始出現神話還有宗教、信仰的出現也造就歷史與藝術,更到後期發展科學上的革命。 那麼人類跟動物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理性」,不管是「道德理性」或者是「邏輯理性」。這些藉由符號非直接反應(延後遞延的反應),正是思考的表現。相較於動物是基於本能直接感性的行為,人類就是因為理性產生了文化。 探討機器人的重點就在相較於動物,我們可以確定在發展到某個程度的時候,機器人會擁有自己的「人格」、「個性」、「記憶」、「想法」,這個時候可以確定機器人的理性程度能夠與人類旗鼓相當。那麼同樣都有機會發展自身文化的時候,人類又要如何看待機器人的人權呢?或許這個問題,甚至比現今人權尚未落實的國家所可能造成的災難更加的複雜且危險。 例如:機器人會不會出現,猶如德國希特勒的英雄主義?認為機器人比人類還優秀。對於環境維護上來講,會不會機器人反而比人類更值得存在於地球?或者最近人類可能會面臨的情況,那就是機器人取代人類的工作。如果有一天,機器人可以自己製造自己同類的時候,人類又該怎麼辦?

四、小結

相較於其他的權利,我們會發現在思考機器人的人權時,更會再回頭看我們對人權的看法。或許正因為是為了能夠保護多數弱者的平等,才會有人權的存在。否則、我們也不會為了自己的自由民主發聲,或者要求老闆降低工時與加薪。這邊就牽涉到後資本主義下,功利主義是否還能夠運行的問題。那麼當我們給予可能會超越人類的機器人擁有類似於人權的權利時,到底哪一方才是屬於弱者呢?這或許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五、衍伸思考

近年遊戲王的動畫出了新系列《遊戲王VRAINS》,內容講述到有位博士創造了AI,為的是讓這些智慧生命體能成為人類的後繼者。當然,這個後繼者的大前提依舊是不能傷害到人類。但是研究到一個進展後,他發現到人類遲早會跟AI產生對立,無論這個對立是由誰來發起。在這樣的故事架構下,地球上出現了兩種理性的物種,一種是人類;一種是電子世界的AI。立場上出現以下的分歧:

(1)人類的立場是與AI共存

(2)人類的立場是與AI敵對

(3)AI的立場是與人類共存

(4)AI的立場是與人類敵對

(5)互相的不干涉對方的生活

上述跨物種的立場分歧,其實近似於我們人類透過國家與國家所構築的堡壘。儘管我們用國家(堡壘)來區分人類身分的差異,但是人類之間仍然存在共同資產,像是大氣層的臭氧或者是海洋。試想一下,當我們沒有辦法阻止不同國家同是人類對臭氧或海洋的破壞時,《遊戲王VRAINS》裡頭與人類擁有同等以上理性的AI為什麼要將網路世界(公共財)跟人類共享呢? 部落格的原文連結:https://lazyteatime.blogspot.com/2015/04/plastic-memories.html

已發佈

分類:

, ,

作者: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