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月讀一冊的感想(6月)

34189599_10205257123904745_1360637418805395456_o
書名: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作者:笛卡兒 譯者:周春塘
出版社:五南 日期:2018

實際閱讀《沉思錄》後,終於能理解為何在宗教盛事的年代,笛卡兒的書會被列為禁書。在六項沉思當中,一開始的兩項是盡可能的懷疑神的存在或能力。像是提到無神論者、神的概念不能化約在實在,或者哪怕神真的存在也可能是不完美。這些初步的見解或懷疑,對於那個年代的人們來說,或許就是思想上的禁忌。當然,笛卡兒本身是有神論者,並且在尋找不能被懷疑的東西與所能知道的極限範圍時,也試著以理性的方式探討神的存在以及自身的存在。相較於笛卡兒在哲學思想上所做的工作,個人這次的觀後感主要是試著跟生活上的經驗做結合。

一、第一沉思:懷疑過往的基礎

要想檢驗每一件個別事物的真偽,既不可能也沒必要(P. 48)

關於笛卡兒欲挑戰的第一原則(first principles):相關知識的原點。我們或許不需要想得特別複雜,而是可以用一個更簡單的實例來看待這段話。我們都知道口說無憑,但是當他人講了一件牽涉到自身利益或名譽的事情時,許多虛妄的話語佔據了優勢,成為我們看待該件事情的基礎。像是我們可能會改變過往的決策、可能會因此討厭一個人、可能會執迷不悟,但是檢驗真偽時,往往為時已晚。那麼相較於事後的檢驗,我們事先懷疑這些基礎知識有什麼損失呢?或許有,因為我們會花費許多的心思(時間)在那些事情上。最後,答案可能跟當初的第一原則相同。但是在懷疑的過程中,我們不會依循他人的指導,而是從更多不同面向來看該件事情,這反而可以避免最糟的情況發生。

例如:如果有個人是哲學系背景,他可能會知道哲學在台灣是冷門科系,甚至覺得要從事哲學專業工作非得是教育相關職缺不可。但是,與其等畢業才去檢驗這個事實,為什麼不先去懷疑哲學畢業就非得從事教育工作這件事呢?換言之,過程中可以去思考哲學訓練可以如何地應用在業界,進而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來彌補業界所需技能的空缺。換言之,在台灣哲學系是冷門科系或許是事實,但是這並不代表哲學系畢業的學生不能成為熱門人選,侷限專業發展可能性的不是環境,往往是自身對於相關專業可應用性的偏見。如果用第一沉思來看待這個偏見,即是在面對就業市場的時候,哲學系的學生自己要跳脫哲學非得從事教育工作的第一原則。

二、第二沉思:我的本質是什麼

我必須排除一切言之無物和節外生枝的話,一心尋找堅固不移的知識(P.55)

笛卡兒在第二沉思當中從「有我,我存在」(I am, I exist),推演到眾所皆知的經典語錄,我思故我在。這邊他想傳達的一個訊息時,我們想要證明自己的存在,靠的不是感官的經驗或者想像,而是要經過一系列的理智判斷。

這邊個人想進一步的思考一件事情,即是什麼是「存在價值」?就哲學的角度而言,笛卡兒在沉思的過程找到了存在的本質。但是就生活的角度而言,當代的我們似乎只把自身的存在視為理所當然,反而更重視的是存在價值。然而當我們談到存在價值時,往往把這個價值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或「薪資報酬」劃上等號。但是這真的是人們間,或人們自身存在價值的基礎嗎?如果是的話,這沒辦法解釋為何生活有餘裕的人願意擔任志工付出;無法解釋當把上述列為存在價值的人汙染環境時,有人願意花費心思去傳達相關的問題;無法解釋不需要工作的人,環遊世界體驗不同文化的生活;無法解釋,許多有資質或退休的人,願意投入哲學這塊領域。換言之、如果笛卡兒已經處理了「自身存在」的問題,留下來給我們每個人的工作,或許就是「自身本質」的問題。每個人對自己的本質明顯都有不同的定義,具有不同本質立場的人,似乎也不太容易進入到不同本質立場的世界框架中。那麼自身本質這回事,到底有沒有一個真理呢?抑或是每一個自身本質都是真理的一部分?

三、第三沉思:觀念中的判斷

凡是我能明白而清晰的事情,必須都是千真萬確(P. 65)

笛卡兒在第三沉思將人、獨角獸、神等,歸類為事物的形象(images of things)又稱為觀念(idea)。他這邊想說無論這些觀念是否存在,邏輯上都不會有證偽的問題。但是,如果這些觀念跟其他事物相關聯時,就必須要小心判斷(judgment)。換言之、儘管笛卡兒是有神論者,他還是很謹慎的區分實質與虛妄的真實。兩者的二分並不影響他相信上帝的存在,同時也可以避免將任何的事物都歸咎於上帝。例如:無論我們是透過感官、儀器、理性、信仰理解太陽,不同的觀念都無法完整的表達太陽的真實性,能夠掌握的只有太陽本身是存在的這個事實。

上述的判斷方式,讓我想到如何避免誤會或錯誤理解的方法。首先,判斷的過程可能有想像的(無中生有)、偶然出現的、事實的。其中想像的是我們預測的一種可能,即是無法百分之百確信。至於觀察中偶而發生的事情,儘管可以確信卻不見得可以做為絕對的判準。真正的判斷方式,應該是抓到人事物常態性的一面,即是類似於科學的歸納法或哲學的演繹法。但是歸納的判斷不會出錯嗎?嚴謹的演繹方法能保證正確嗎?或許還是需要好好的思考。

四、第四沉思:認知與選擇

錯誤不是純粹的否定;它是缺乏知識的結果(P. 81)

在第四個沉思當中,笛卡兒為了證明上帝是完美,而有問題的是自己濫用上帝賦予的能力。他提到判斷的錯誤是來自於認知能力與選擇能力(或稱自由意志)。其中他特別強調選擇能力(意志)的影響遠大於認知能力(智慧),因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提到認知能力(智慧)的不足,卻也是導致選擇能力做出錯誤判斷的主因。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選擇想讀的高中、大學、科系的時候,身邊的人總是會提供許多不同的意見。理論上,聆聽的對象越多,認知能力會越廣。但是如果身邊的人都沒有不同的意見呢?這個時候,作為擁有選擇能力的自己,可能就會因為認知上的不足(或錯誤)而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路。這個時候,問題不在於那條路本身是否錯誤(甚至沒有錯誤的問題),而是選擇時沒有考慮到自身適不適合的問題。這就像許多熱門科系的招生都很熱絡,給予底下學生們的認知也是如幻似夢的大泡泡。但是最後有多少比例的學生能畢業?多少比例的學生,畢業後確實能選擇那個夢?如果真的有很大比例是如此,那麼願意回母校分享的校友不是應該占很大比例才對?換言之,當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或許不應該單純的依循當前的認知。或許可以想成是一個限時的迷宮遊戲,既然或多或少都可能(風險)選到錯誤,那麼在認知到認知的缺乏時,偶而走不一樣的路也是一種好的判斷。

五、第五沉思:不完美的完美

笛卡兒在這段沉思,似乎是想要加強論證上帝存在這件事。他的做法似乎不再是從心物二元的心靈角度出發,而是認為觀念的屬性也存在於實在(物質)。這當中的預設在於過去會否定外在事物的不完美,那是因為認知能力與選擇能力上判斷的不足、錯誤、缺陷。那麼用有問題的判斷來看待事情,自然就無法看到完美的本質。

過去判斷的記憶常擾亂我思考方向,使我搖擺不定得到無足輕重的意見(P. 94)

相較於笛卡兒將第五沉思作為上帝的再論,個人認為上述引用的話是值得我們思考。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往往會依據過去的記憶或經驗。進一步說,我們非常珍惜自己取得的現有認知能力(智慧),但是卻因此侷限了對未來的選擇能力(意志)。例如:如果有某系的學生到了大四或者畢業才驚覺,自己的競爭力不足以取得一份工作。假如不斷的對這件事情鑽牛角尖,而不去試著找其他的出路,那等於是放棄自己還有選擇的機會;或者,有人在職場被霸凌並見識到人間的險惡。離職後的他,如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認知能力讓他沒有勇氣重返職場,其實就失去了有機會選擇到相對好的職場環境。我們沒辦法期待周遭的人都能在認知能力與選擇能力,做出相對好的判斷。但是我們至少可以試著去尋找,能夠有相對好判斷的環境。

六、第六沉思:理性行為的天性

我們無法處處設防,雖然犯錯不能說是天經地義,至少可以說是天性脆弱的一面?(P.110)

笛卡兒在第六沉思,提及我們的理性行為,背後還有感受(sensing)、想像(imagination)和理解(understanding)的運作。其中有個例子個人覺得蠻有意思,我們可以透過正方形的四個邊,理解什麼是千個邊的觀念。但是我們沒辦法具體的想像千個邊長什麼樣子。換言之,有些事情儘管我們能夠理解,卻不見得真的能想像或者感受。

這就像即將進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透過認知能力與選擇能力可以理解到許多出社會需要具備的能力。但是就算真的在事前練出一身本領,無論是技術或者溝通技巧,在還沒有親身經歷之前是無法具體的想像或感受。更好的例子則是當兵,在進入營區之前可能會做足充分的理解,但是還是無法確切的想像或感受營區的生活。或許可以這麼看待上述的事情,理解、感受、想像在我們的生活中皆是充分但非必要的行為,而這些行為的運作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我們理性的行為。那麼或許可以這麼說,無論我們做足多少準備,其實都有可能會犯錯。那麼犯錯其實就是邁向完美必經的道路,試著接受自己也是會犯錯(無論是學習、工作、戀愛,等等),才可能使自己成長。

七、結語

曾經有位哲學教授說,不同的人生階段重新閱讀《沉思錄》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跟見解。這就像我們在追動畫,不同的時間點重新地看舊番,對於畫面與對話透露的訊息會有不同的感受跟理解。或許從哲學專業的角度來說,我們不應該去脈絡或過度解讀《沉思錄》的論證或想法。但是任何的知識、專業、文本,如果能因為自己的再次詮釋而對社會有貢獻,或者能在生活態度方面讓自己有所成長與反思,那麼無論這個理解是否符合專業人士的期待,這都會是一種顯現文本部分真理的機會。換句話說,任何的文本都不存在絕對權威的一種真理,而是由許許多多的讀者用不同的理解,不斷的補足拼湊出接近於真理的畫面。

部落格原文連結:

https://lazyteatime.blogspot.com/2018/06/6.html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