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量子葉少女的四日革命》:月讀一冊的感想(1月)

26678136_10204666705864663_7189511197283106011_o
書名:KNOW:量子葉少女的四日革命
作者:野崎 惑 譯者:李彥樺
出版:獨步文化 日期:2017

2018年誠品舉辦了為期一年的活動:月讀一冊‧啟程如新。每個月誠品的會員都能拿到一張77折的電子優惠卷,並且購買書籍時會額外贈送一張蠻特別的書籤。個人覺得這次的活動,對於喜愛購買實體書的讀者來說挺讚。另外,從實體店面的行銷角度來說,77折也可以多少跟網路書店的優惠競爭。至於能不能像星巴克那樣鞏固消費者在實體店面流動,或者透過優惠與抽獎鼓勵更多的讀者買書,這邊就不多談。

總之、誠品的這個活動讓我有了一個目標,就是每個月特別針對一本購買的書寫個人的書評。換句話說,相較於每個月雜亂無章的吸收許多書籍的知識,不如就放慢步調特別閱讀一本書,這個想法剛好與《KNOW:量子葉少女的四日革命》有那麼一點的相呼應。身為現代人,我們常認為自己什麼都需要知道,但是當我們認為自己是「知道」或「不知道」時,我們又是以什麼樣的標準來看待自己所獲取的知識呢?得到大量又廣泛的普遍知識與小量卻又專精的知識,兩者之間的價值差異又在哪裡?或許讀過這本書以後,我們對於所掌握的知識是否夠自由,將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一、當程式設計成為一種義務

關於這部作品提到的「電子葉」開發層面,某種程度是在隱喻現代社會要求中小學生將程式設計納為義務教育的問題。我們可以想像未來的社會有三種人:(1)具有真正扎實程式設計訓練的人才;(2)未曾涉略過程式設計,卻因為社會所趨被迫學習的人;(3)從小就把程式設計視為得心應手的工具。

首先,第三種人可能在程式設計的方法或理解上,不會有太大的阻礙。但是相較於第一種人,可能沒辦法跳脫被侷限的Q&A層次。即是說,第三種人或許能夠去設想如何(How)針對某個問題,提出為何(Why)要這麼做。但是他們不見得知道自己在做什麼(What),以及所做的這件事情為何(Why)要做?進一步來說,第一種人可能會去追尋更加根本的問題,並且質疑對方為何要求解決該問題。但是對第三種人而言,可能會認為,設計出最有效率達到問題解答的目標就行。

這代表什麼呢?教育的學習過程、社會對科技的應用、普遍民眾的生活方式、經濟發展的方向等,資訊的選擇與大腦的思考看似自由,實際上卻因為根本層面的思考方式被侷限,反而變得不自由,而這種不自由在自身沒察覺到前,甚至會認為是理所當然。這時候,我們不得不留意第二種人,他們可能是研究問題本質的理工人才(化學、物理、數學)或人文專家(歷史、社會、哲學)。這些人不見得是基於民粹或害怕被取代才反程式應用的技術,而是留意到相關的技術被如何的使用時,可能會對大部份人民不利。

我們或許會說,網路上提供的開放程式碼是為了讓技術更加進步、學習程式語言是未來競爭的必備能力、將軟體應用在社會是生活品質的提升,但是這一切都只有存在優點而不存在任何的缺點嗎?知識與技術就像是一把刀,它可以用來料理與雕塑卻也可以用來殺人。這部分就牽涉的程式設計本身的倫理學、使用相關技術者的職業倫理學,甚至也不得不考量設計者與使用者的個人道德問題。這時候,我們可能要思考一個問題,能夠被視為義務教育的科目到底是什麼(What)?為什麼(Why)?如何做(How)?僅僅是基於企業的人才需求,或者是經濟成長的競爭工具,似乎作為一種義務過度的偏袒特定的族群。

二、當資訊的獲取受限於階級

相信大家都曾經聽聞一段歷史上的社會制度,導致當時的人們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另一方面,早期的歐洲大陸也只讓特定的階級可以學習文字與閱讀。那麼對於當代的我們來說,有沒有可能因為科技的發展導致從多元主義倒退到一元論?或許不會,但是卻可能從另一種層面約束或限制思想上的自由發展。

這部作品蠻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可獲得的資訊與自己能被保護的資訊,完全取決於對社會的貢獻度或具備寫程式方面的實力。換句話講,等級高的人可以窺探等級低的人所有的隱私,等級過低的人甚至連基本的隱私都沒有。(例如,儘管有道德瑕疵,高所得的男性可以在對方沒有意願的情況下,合法的看低收入戶女子的裸體)這時候我們可以想一個問題,現在的電子支付或無人商店都是以哪些客群為主?如果有一天,消費力低的人被迫只能去無人商店或使用電子支付時,這是否代表消費力低者的隱私價值比消費力高者的隱私價值來得低?例如,相較於過去娃娃機或轉蛋機的無人商店,未來商家的無人商店操作的方式就類似於「實名制消費」(當我們進去的時候就需要填入個資、消費的時候紀錄付費方式、離開的時候統計消費習慣)。以前我們可以說沒有隱私的問題,只有資料管理的能力問題。但是未來的這個趨勢如果是普遍,那不僅是隱私問題,我們的資料交由他人管理也變成單方面的義務。

如果說上述的想法是合理,我們再回頭思考程式設計的普及教育或義務教育這件事。社會鼓勵許多的人學習網路的應用價值(工具價值),同時卻也透過這些人的成果反過來監控或追蹤社會上的人們,並且把個別的隱私(內在價值)量化為決策或企業管理的指標。這麼做確實是很科學、很科技、很現代;但是我們也從可以選擇,轉化為必須義務性的接受相關的物質進步,並且犧牲某種程度的個人價值。這種情況下,作為程式設計者蠻有可能會遇到兩種衝突(如果有認真思考的話),第一種是追求完美,讓設計出的產品提供給少數人極大的效益;第二種是刻意讓設計的東西帶有點缺陷,卻可以保護大多數人的效益。兩者的選擇並沒有實質上的對或錯,但是卻可能引導整個社會朝完全不同的面向發展。

三、想知道是人性的本質

這本書裡頭,有一句話最振奮人心:「求知是人性最基本的慾望」。這句話並非是作者的專利也不是科學家才具有的精神,而是哲學之所以能夠誕生的起源。許多不了解哲學的人,可能會認為是個冷門的知識,或者只會用艱深難懂的詞彙講些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無論是知識論、邏輯學、倫理學、形上學,這些都是哲學家在撇開偏見的情況下,試圖用最嚴謹的方式找出真理的過程。

相信大部分的人在選擇專業的時候,儘管內心中對某塊領域特別感興趣,卻害怕賺不了錢而不得不選擇自己沒興趣的領域,並且強迫自己、催眠自己、試圖使自己對那個可以賺錢的專業感興趣。因為只要自己願意認同這個專業,其他的人也會因為你會這個專業而認同你。但是相較於賺錢才選擇某個專業領域,真正對該專業有興趣的人,不會使自己停留在有利可圖,而是會不斷的對自己的專業提出問題、從不同的面向看待自己的專業,並且考量自己的專業對他人會有什麼影響。換句話講,除了理性或世俗的一面,真正的專家是會對自己的專業投入情感,甚至更進一步研究其本質上的價值或倫理道德。我們知道社會是由少數人創造出規則,但是我們也知道自己在這樣的規則下是可以自由的判斷。當我們能夠知道的是物越多,也代表我們越是自由。

四、小結

書中有這麼一段話:「網路如何像人一樣?」。當中的專家是如此回答:「網路只要像人腦一樣自由,就有辦法像人。」,我們可以把網路替換成X並且把題目改成「如何在學習X的過程中,使我們像個人?」。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一個更加根本的問題,如何學習X才能稱得上自由?個人認為,或許在還可以包容不同聲音提出的質疑、反對、論辯的環境下,這個X的自由發展才不會被限制。但是身為一個人,我們也沒辦法否認大量的片面資訊對我們主觀評價的影響。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思考書中提到的「資訊階級社會」是邁向「資訊自由」的必經之路。如果說過去歷史上的問題是普遍民眾如何自由的取得資訊,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將「資訊自由」理解為:沒辦法獲取資訊的人,自身所創造出來的資訊就是最純粹的公開資訊。當大家都開始願意分享自己的公開資訊時,是否代表一種另類的資訊自由?在這裡我就留下一個伏筆,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閱讀這本書,自行見證所謂的資訊革命是怎麼回事。

部落格原文連結:

https://lazyteatime.blogspot.com/2018/01/know-1.html#more


已發佈

分類:

,

作者: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