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的養成和成長》:月讀一冊的感想(12月)

書名: 《工程師的養成和成長》
作者: 匠習作
譯者: 許郁文
出版社:木馬文化
年份:2018

當初購買此書時,或許是因為封面跟書腰的文字,使得我以為這是一本專門探討程式工程師的職場書籍。不過,實際的讀過一遍後,其實這本比較偏向更廣義定義下的工程師,像是鐘錶師、建築師、程式設計師,諸如此類。換言之,如果對工科領域感到有興趣的話,或許可以先透過這本書了解什麼是工科人。

一、文科跟理科思維相同嗎?

若是生活在台灣的話,相信都聽過將文、法、商歸為一類,然後將理和工歸類為另一類。但是為什麼做這樣的廣義性分類呢?或許是以升學考的科目加成比重來區分,也或許是以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來做區分。

先不論形式上的區分是怎麼一回事,倒是生活上我們對於文科跟理科或許是透過以下來區分:(1)溝通能力、(2)數學能力、(3)思維差異。不過這樣的界限,以這本書的立場而言,作者認為是刻板印象。

以溝通能力為例,如果認為自己不善於溝通所以選理工科,或者認為文科都只是耍嘴皮子,自己只想專心從事技術,那麼其實是不夠了解組織是如何運作。進入職場後,終究還是要面對內部團隊間溝通問題、公司內跨部門的溝通問題,向客戶解釋或主張立場的溝通問題。[1]

以數學能力為例,當科技已經發達到軟體已經足以輔助使用者作一系列的運算跟資料分析時,其實數學能力並不是這麼的重要。當然,這不是說透過數學所培養的邏輯能力不重要,而是機器運算絕對比人力還要有效率。[2]除此之外,數學能力並沒有辦法作為文科和理科明顯界限的標準。例如,經濟學或會計學,甚至可能比生物學或心理學之類的,更重視數學能力。

以思維差異為例,這部分作者認為理科跟文科面對問題都比較偏向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以及「為什麼」,而工科則是比較偏向思考「到底該怎麼做」。除此之外,作者認為醫藥和工程的思維反而比較像文科思維,反而哲學和語言學比較像理科思維。[3]換言之,文科跟理科之間的思維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更沒有辦法以如何的思考作為區分文科與理科的標準。

二、工程師只需要專業嗎?

以這本書來說,作者是將技師等同於工程師,並且依據工程師(Engineer)的英文字根,進一步的定義工程師為發明家。[4]

那麼作為一位工程師,是不是只要將心思都用在專業就夠了?作者認為,只擁有專業的工程師是很可怕的。例如,工程師或許會很執著於達到某個目標,並且認為達到那個目標後就能獲得最大的效益。無論是從專業的角度或者發明家的身分而言,這確實是值得鼓勵跟讚賞的事情。但是當工程師是公司組織的一員時,他看事情的眼界就不能只侷限在自己的專業,而是必須要懂得了解現況以及適當的妥協。

像是該位工程師,投入在該專案的時間以及所需要的人力,是否符合雇主預期付出的薪資費用與研發成本?以及該位工程師執著的「內容」,有沒有可能有更簡單或更便宜的方式處理?再來則是,工程師所研發的東西是否具有長期商場上的競爭力?以這本書的例子來說的話,作者舉了瑞士的鐘錶跟日本的電子錶,瑞士錶固然技術一流,但是銷售的競爭力上卻比不上日本的電子錶。[5]

總而言之,專業固然重要,但是只執著於一種專業是有風險的。特別是當具有特定專業變成一種傲慢時,就有很大的機會忽略或不尊重到其他專業的看法。

三、賣能力還是賣時間?

關於「賣能力還是賣時間」的問題。作者在書中有提到,大部分的工程師可能都是沒機會發揮創新能力,絕大多數的狀況都是擔任幕後功臣。[6]換句話說,真正可以被視為「發明家」站上檯面的創新工程師是少數。不過,這不代表其他的工程師就只是賣時間而不是賣能力。

這邊作者引用了唐諾舒伯的一段話,大意如下:「如果工作無法表現,工作就會毫無意義」。[7]我們多少都會有一種感覺,不管是擔任工程師或者任何的工作,就是上班族某種程度自由是被限制的。這邊就不用作者的形容而是以職場可能發生的狀況為例,如果是在一個令人難受的環境工作,像是沒辦法表達自己的想法、需要忍受他人私下的八卦,甚至被周遭的同事刻意的孤立。這種情況下,哪怕是朝九晚五也如同度日如年,哪怕是加班有雙倍薪水也不會覺得付出的時間是值得的。因為自己的能力是沒辦法發揮,自己的想法沒辦法進一步的成為有價值的事物。總而言之,如果有辦法靠興趣、能力、價值觀來工作的話,那麼用時間來換取金錢真的划不來。

四、結語

這本書除了大致的提到上述的主題外,作者也希望工程師們能夠形塑出π型工程師特質。另外,書中也提供了以PDCA擬定職涯目標的方法,還有一些關於智慧財產權的知識。最後,書中也會有關於工程師倫理以及現代工程師願景的討論。關於上述的議題這邊的感想就不多做論述,有興趣的讀者在自行的購買或借閱此書。

整體來說,個人讀完後確實了解到工程師這個身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無論是擬定目標、實際執行、學習方式以及處事態度等。另一方面,我也留意到工程師上述的這些價值觀也同樣適用於許多不同的職業。對於生在知識與技能必須不斷終身學習的年代,或許參考一下《工程師的養成和成長》對任何未來進入職場的人來說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1] 見匠習作(著),許郁文(譯),2018,《工程師的養成和成長》(新北市:木馬文化),頁57。
[2] 見匠習作(著),許郁文(譯),2018,《工程師的養成和成長》(新北市:木馬文化),頁59。
[3] 見匠習作(著),許郁文(譯),2018,《工程師的養成和成長》(新北市:木馬文化),頁58。
[4] 見匠習作(著),許郁文(譯),2018,《工程師的養成和成長》(新北市:木馬文化),頁10。
[5] 見匠習作(著),許郁文(譯),2018,《工程師的養成和成長》(新北市:木馬文化),頁31。
[6] 見匠習作(著),許郁文(譯),2018,《工程師的養成和成長》(新北市:木馬文化),頁124。
[7] 見匠習作(著),許郁文(譯),2018,《工程師的養成和成長》(新北市:木馬文化),頁122。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