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金玩家的無課之路》:淺談個人經歷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3366740/

個人預設,有興趣點開這篇文章的人有三種:第一種人,他對於遊戲課金不感興趣(或甚至不玩遊戲),但是對於為何有人會課金感到有興趣;第二種人,本身玩遊戲也會課金,但只會小額支付;第三種人,認為自己也是重課玩家。

個人認為,遊戲課金的發展還蠻有意思,從早期買斷制和追加內容的遊戲、中期線上遊戲的月費制、課金道具和額外服務,到晚期的手遊免費內購機制。關於課金演進史的細節在此就不多談,這邊只是大致的介紹大家可能接觸過的遊戲付費機制。總之,這篇文章並非不鼓勵課金或者認為課金是壞文明,而是提供一些經驗跟方法給想停止課金的人看。接下來,以下的內容就是分享個人的手遊課金經歷。

一、階段I:閒錢娛樂無負擔

圖片來源:個人截圖

個人第一次課金是在2013年的10月份,差不多也在外頭的公司做了3個月。對於剛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來講,薪水不差,平均都能拿到40K左右。由於個人本身除了兩餐外沒有額外的開銷以及公司又離家不遠,每月都能存35K左右 (電話費、通勤費、伙食費公司都有補貼) 。除此之外,由於當時還持有不少在大學期間購買的股票,所以每年多少也有些股利收入。

大概是因為當時覺得自己很有餘裕,在沒有負擔的情況下,每個月都會花大概5,000元在手機遊戲上面。不可否認,回頭看這每月的娛樂開銷還真的不少,可以買10幾本的書籍、好幾片的單機遊戲,以及吃好幾次的大餐。無論如何,階段I的時候,當下的自己並不會覺得每個月花5,000元在娛樂有什麼問題或壓力。

二、階段II:課金似乎過了頭

圖片來源:個人截圖

課金行為邁入第二年的時候,我不在原本的公司上班,而是在高中擔任行政職。那時候,已經沒有過去公司的各種補貼、福利、加班費,每月的薪水也降到約28K-30K之間。但是問題來了,我投入在手機遊戲的消費居然是過去的兩倍。這讓我意識到一件事情,當過度沉迷在一款遊戲時,執著的慾望會使人不理性。

不過,幸好我發覺到自己那時的異常行為。設下停損點後,大概有一個月的時間是省吃儉用。那個時候,我就開始思考,該怎麼做才能停止這種想課金的行為?後來試過許多的方式,像是玩多款不同的遊戲來分散注意力、透過開分身免費抽獎來滿足小試身手的心態,以及將可以綁定帳號的遊戲都先刪除。那麼是否有用呢?課金的量確實降低了,哪怕有課金也遠低於階段I的額度。

三、階段III:小課到完全無課

圖片來源:個人截圖

雖然出社會才兩年多, 人的心境總是世事難料。或許是因為職場上經歷了許多風雨,我跑去報考研究所。成功錄取後,我等於是重返校園成為全職的日間部研究生。雖然這段期間,有擔任過兼任行政助理、教學助理(TA)跟研究助理(RA),同時也申請了獎學金跟投稿得獎。不過,財務上的負擔確實比在職場上時重很多。例如,三餐費、勞健保費、學費、交通費、各式各樣的生活開支。在不花費自己過去職場的儲蓄僅靠校園收入的前提下,平均每年大概只能存3,000元左右。原因在於每年只有8個月會有薪水,而大部分的錢都是用在繳學費、學分費跟伙食費。

那麼是因為收入降低讓我變成無課嗎?不,頂多只是課非常的少。真正讓我變成無課是在2017年的2月底,我綁定在google的VISA卡剛好過期。我乾脆就鐵了心,不將後來收到的卡片更新到google上面。除此之外,由於需要買些研究的專書,我也把過去課金的帳號也賣了。總結來說,個人認為,變回無課玩家有三個要件:

  • 失去消費的方便性:當你想課金卻發現沒辦法時,就會失去想課的衝動。
  • 懂得適時的放手:當你把帳號送人或賣掉後,那款遊戲就跟你徹底絕緣。
  • 尋找能滿足的其他目標:當你發現更多想做的事情,就不會想花在手遊課金。

四、結語

成為無課的玩家後,我有放棄玩手遊嗎?答案是沒有。然而,現在玩遊戲的心態也跟過去不同。或許是到了某個被戲稱為手遊佛系的境界,將重點著重在體驗遊戲本身的遊戲性而非消費性。不過,更重要的還是這些年來所欲所求的轉換,像是轉向寫文章、閱讀跟學習新知識等,成為了生活中的重心。

最後,或許成為無課也跟我研究的領域有關。如何實踐節制並且限制貪婪,這對於了解德行與惡德的理論研究是非常有幫助。透過手遊課金的經歷,個人認為,沒有任何行為是無法戒掉或割捨的。當事者需要的是知道現在的行為對自己是否有正面價值,以及這個行為之外,是否有更正面或更好的事物存在。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