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不糾結》:讀後簡評

書名:成大事者不糾結
作者:羅振宇
出版社:天下文化 日期:2018

讀完這本書後,個人認為確實如簡介所提及,內文的重點不在於歷史本身而是在於其中的思維。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視角來討論。分別為,學生階段、社會階段與學術階段。

一、學生階段:歷史不是死的

閱讀這本書對國高中生來講有益處,羅胖將中國的歷史人物講得活靈活現,並且多少彌補了事件之間或朝代之間的空白期。認識中間的空白期為何重要呢?這就類似於台灣的太陽花或白色力量,先不論現在的我們如何評價伴隨而來的結果。至少活在當下的我們都清楚,上述的事件都不是發生在某一天的歷史,而是好幾天或好幾個月各種支線事件所匯集而成。

另一方面,這就不得不提,學生學習歷史為何覺得辛苦?個人認為,原因在於台灣的教育太過強調「背」,哪怕是有系統的整理時間序,或者用歸納法的方式來加強歷史人物、事件、時間、背景之間的連結性,至少就考試的結果論來說,還是離不開背誦歷史。

因此,個人認為,應該轉向反思學習歷史的意義是什麼?特別是當教科書的歷史僅是其中一種詮釋方式時,對學生來說歷史教材不該成為基礎科目的考科,而是應該引導學生自主的研究不同的歷史解釋。換言之,重點不在於歷史的真相是什麼,而是在於學習如何以自己的方法還原歷史。這就像羅胖的這本書,他並沒有身在中國古代或者歐洲中古時期,但是卻能描述得好像親眼見到這些歷史人物。人們願意聽的歷史,才能夠說是延續活著的歷史。

二、社會階段:別犯前人的錯

對社會人士來說,這本書有點類似以古為鏡。讀完後,個人覺得人類之間的差異沒想像中的大,不管是人種、時空背景或物質享受的滿足度差異,至少在處事的態度、人格特質或者人生起伏的經歷來說,宏觀來看大家的差異性或獨特性沒想像中來得豐富。最明顯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像是自己遇過的事情,可能別人也遇過,甚至是古人也經歷過。但是,如何的應對,這當中就有人生的智慧。

個人蠻推薦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可以每隔幾年重新的讀這本書。例如,進入職場前可能會覺得這本書是在講幹話;工作第一年覺得忿忿不平時,可能會支持書中某一位歷史人物的處事風格;工作多年後,回頭一看可能會發現自己過去常會有一些執著或處事上難以轉念等。

總之,這本會交替的以歷史跟現代職場做相互類比,提供不少人際關係上長遠發展的洞見。

三、學術階段:追求的是什麼

閱讀的過程中,個人發現羅胖有博士學位,但是放棄走博士後的路。除此之外,其中一章探討一位中國碩士生面對是否要攻博士的困境時,只能說不管是台灣或中國,博士生的出路壓力都很大。

為什麼這邊要談學術階段呢?因為許多想攻博士或者已經在讀博士班的學生,不管是被慫恿進入學術圈或者對博士後(學術研究工作)抱有過於樂觀的前景,或許都需要找個機會跨出舒適圈的資訊流,學習如何獨立研究之餘,也多花時間去調查攻讀博士的實際CP值、不同領域的需求差異,以及各國博士生的畢業處境。

假設事後發現博士學位沒有想像中的有價值時,那麼就應該思考為什麼想攻讀博士,以及沒有博士學位是否就不能達成這個目標。例如,如果你是一位喜歡分享知識的人,投稿無數paper會看的人大概也只有相關圈子的少數人,而且沒過幾年就會有新一批的研究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蓋掉。但是如果你有辦法將這種知識(資訊)用更淺顯易懂的方式透過媒體平台表達,那麼不管是影響的程度或曝光的時間長度都會比投稿paper來得有效益。因此,重點還是在於學術階段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四、結語

假設沒有時間讀書,《成大事者不糾結》大概有三成的內容跟上面的影片是呼應,描述的方式也差不多。因此,可以先看影片再決定是否要讀這本書。

總結來說,個人認為羅胖所寫的書(或影片),重點不在於每個主題意識形態(價值觀)的一致性,或者說書的內容是否能作為研究的題材;重點在於如何透過他所分享的內容,搭配自己的人生經歷,消化整理後成為自己的一套生活智慧。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