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窮爸爸》:讀後感(上)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images/id-3808631/

今天跟朋友約在書局見面。由於我先到,他就請我幫忙找《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結果發現沒必要特別找,書就放在書局的暢銷排行榜。因此,等朋友來之餘,就站著將大概三分之一的內容讀完。

雖然這本書跟作者蠻有爭議,不過卻也點出許多的問題。如果因為片面的價值觀或立場就否定整本書提供的訊息,其實蠻可惜的。因此,這次預計分成三篇文章來討論這本書,這次的感想是基於前面兩章的內容。

一、頭腦賺錢也有差異

首先以下,本文將富爸爸簡稱為A;窮爸爸簡稱為B。其中,A代表孩子學習的對象,而B代表的對象不限於自己的父親。

B面對孩子詢問如何賺錢時,B提到要「用頭腦賺錢」與「懂得付出行動」。但是,當孩子問B為何不富有時,B的回答卻是「當老師要認真教學,不該想如何發財」,以及想要致富就去找「懂得賺錢的人」;A面對孩子訊問如何賺錢時,他先讓孩子透過實際的工作來認識自己與所得報酬之間的關係,並且同樣提到「用頭腦賺錢」。

A和B有三個差異:

(1)B認為,用頭腦賺錢是要有個專業技能;A則認為,用頭腦賺錢是平常都要懂得研究錢。

(2)B認為,可以透過言語讓孩子理解如何付出行動;A則認為,與其透過語言,不如讓孩子親身體會更加實在。

(3)B認為,富有的問題跟他無關;A則認為,不管收入是高是低都要懂得理財。

上述的差異,面對「不公平待遇的工作」時,將會產生兩種不同的立場。以B來說,他可能會認為,我的專業沒得到合理報酬,所以我有權利跟老闆爭取;以A來說,他則可能會認為,工作跟待遇沒有很強的連結性,問題在於那是你想做或不想做。

進一步來說,B把問題怪在他人身上,而A則會認為在面對「不公平待遇的工作」時,問題應該是在自己身上。換言之,雇主並沒有義務為了B的感受而改變自己的決策,而B既然自認是用專業的頭腦賺錢,那麼為何不願找符合預期的工作呢?這邊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自認報酬與付出不符的人,寧願跟雇主翻臉也不願選擇離開?套用書裡的話,為錢而工作的人,始終不明白到底為何而工作。

二、賺錢的激情與沒錢的恐懼

我們可以想一個問題,用專業賺錢的人選擇待在自認被剝削的企業裡,到底是公司的老闆剝削他,還是他剝削了自己?

以台灣的22K現象來說,為何明知道某些店家或公司只開22K,卻有人還是願意做22K的工作?這邊探討的不是工作內容的貴賤之別,而是單純以投入時間與獲得報酬的角度而言,如果對22K的工作不滿意,那麼為什麼還願意去做?(如果滿意22K的工作內容、時數與報酬,自然就不會有前述的問題)

根據這本書的見解,問題在於對沒錢這件事產生了恐懼。由於恐懼,人們不敢隨便的換工作、明知不公平還是願意做,為求穩定找了一份專業來學。總之,思考的模式就是為錢工作。這樣的心態,不管是22K或100K,人生充其量就是滿足於有工作的安全感與勤奮有所回報,因為錢可以消除短暫的恐懼與貪婪。

不過,這本書也提到一件蠻有意思的事情,為何有人說自己不在乎錢,卻會花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來賺錢?依據個人對這句話的見解,或許是處在恐懼與貪婪而不自知。

三、沒有報酬的工作

第二章的尾聲,小孩子們持續好段時間無償工作,並且在工作的過程中,發現到報廢的舊書可以回收來開租書店。這意味著兩件事情,孩子們在無償作業的過程中激起了觀察力與想像力。

因為工作之目的不再是賺錢了,所以能夠更仔細觀察工作環境的小細節。藉由觀察到的情報,以及因為沒錢而不時想著如何賺錢的慾望,想像力使得他們懂得如何自己創業做生意。

透過上述的故事可以試想,我們有抓住生活中每次可能出現的機會嗎?或者,當有一些可能改變的機會時,我們有沒有勇氣克服沒有錢的恐懼去試著挑戰?這些或許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四、小結

讀完前面兩章,我開始反思自己在學校工讀的經歷。由於過去曾經在外頭上班,所以對於學校的工讀沒有勞保,或者學校鼓勵行政單位不替學生納保(甚至提供方法),感到不太滿意。但是,為何我沒有轉念呢?既然學校的待遇不符合預期,為什麼我不找外頭符合預期的工作,或者乾脆自己創業賺錢。答案很簡單,因為學校的工資優於外面、每週實際工時低於外面、工作責任比外面小,重點是不考慮勞保的話,其實我也不排斥做這份工作。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