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窮爸爸》:讀後感(下)

來源:https://pixabay.com/images/id-3808631/

這次讀後感的範圍是第三章到第七章。考慮到第二部分(第八章)跟第三部分(第九章跟第十章)內容比較偏心理層面,以及是否要依循書本裡的建議見仁見智,所以打算直接跳過。

總之,個人讀完後,發現內容跟網路的負評有出路。不少人認為,因為西方太多人讀這本書導致次級房貸。事實上,這本書反而是在解釋次級房貸是如何的發生。另一方面,書中的立場即是將房屋視為負債(儘管會計上是固定資產),那就更不可能鼓勵讀者去花錢買房,或者藉由炒房來獲利。

為這本書平反後,接下來則是分享個人的讀後感。

一、財富自由,然後呢?

通常為錢工作的人,很少會認真思考,退休後要做什麼。退休不等於無事可做,退休代表的是你能夠沒有負擔的經營自己的事業。其中,這個事業可以是透過錢來賺更多的錢,也可以單純是培養自己的興趣。

不過,這邊需要留意,退休不等於保證財富自由。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經濟的興衰,以及市場對我們退休金的影響。換言之,哪怕人已經退休了,還是必須關注自己的財務狀況。此時的重點已經不是你賺多少,而是你存了多少。那麼比起關注更大的財富,下半輩子的教育更加重要,特別是財務知識。不可否認,我們能夠將這些工作交給財務專家來判斷,但是自己的財產狀況,難道不值得花時間去進一步了解嗎?

套句書裡的話:「存在財務問題的人經常是一生為別人工作,許多人停止工作便一無所有。」退休時,我們需要認知到自己已經不會有主動收入,這時候消費能力的控管以及如何創造被動收入,將決定財富是否能夠自由。如何的學習節制與創造被動收入,這些都可以視為是一種財務知識的學習。

二、工作不忘自己是誰

當別人問我們的事業為何時,我們通常會回答自己正在做的工作。例如,你是在一家會計事務所上班,可能就會回答說你的事業是審計人員。

精確地說,事業不等於職業,它還包含個人成就、家庭幸福,或者畢生的使命。我們在工作久了以後,不自覺就會忘了關注自己的事業,而是領著固定薪水成就他人的事業。不過,關注自己事業當中的其他目標,不等於就要放棄當下的職業。相反的,或許可以思考如何在保有該職業身分下,發展或維持其他事業的水準。

三、什麼是自己的資產

書中提到,大部分的人認為的資產,其實無法為他們度過財務危機。例如,對於富人來講,奢侈品是最後的考量;但是對窮人來講,他們則是急著買奢侈品,藉此表現自己現在是富有的。

這邊我就用蘋果手機當例子,很多人選擇蘋果除了品牌跟系統外,還有一個因素是認為它能夠保值。但什麼是保值?明確來說,它必須是具有廣泛的接受度、能夠迅速變現,並且跟原本投入的本金沒有太大的落差。但是,蘋果的手機開箱成為福利品後迅速的就打8折,被使用過後甚至會被打7折或6折,隨著產品推陳出新,價值可能腰斬再腰斬。

那麼蘋果手機能視為資產嗎?以會計的角度來說,它是流動資產且會隨著時間折舊。從市場還有買家願意收的角度來說,它確實也能夠被認為是資產。但是從自己荷包裡的錢轉換的過程來講,蘋果手機卻是個負債,你買它的當下就代表金錢的流失。

四、小結

作者在書中有不斷的提到財商(financial IQ):

(1)會計:財務知識

(2)投資:錢生錢的科學

(3)了解市場:供需的科學

(4)法律:如何經營公司

個人認為,每個人多少要懂「會計」。這並不是因為我是具有會計背景,而是因為會計不僅是企業的語言,同時也是生活中各種開銷記帳方式的基礎。當一個人越是了解會計,他將會更重視自己手邊的資產。至於「投資」跟「了解市場」,個人認為設想退休金這件事本身就是投資,而退休金狀況的好與壞呈現的也是市場的狀況,所以確實也是需要關注。最後,法律面或公司經營層面是個人比較不懂的領域,這邊就不多做評論。

總之,個人讀完這本書,並不認為它像網路上說的那樣是投機性的書籍或直銷者的聖經。它更偏向的是了解財務知識、提醒民眾要懂得妥善保管自己的資產,以及認真看待自己眼前的工作。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