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鐵好想賺大錢》: 基礎收入

圖片來源:http://urasunday.com/kurogane/

過去瑞士曾有一項公投,內容是關於基礎收入。在「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觀念裡,我們的直覺會認為是不合理。不過,如果從豐富金流的流動方式來想,或許有其合理性。

倒是,想要有龐大的利益往往不是靠努力能達成,而是當事者願意承擔多少的風險。這也是為什麼,僅靠努力或有資質的人,不見得能夠在所處的環境得到想要的報酬。那麼什麼是合理的報酬?這個問題再深入一點談就是「價值」(value)與「價格」(price)之間的差異。

一、漫畫簡介

《市場クロガネは稼ぎたい》這部漫畫的大方向劇情,即是學生必須在修業年限內賺足學園幣才可以畢業。島嶼上聚集來自四面八方的菁英,從人文藝術、理財投資、不動產收購,甚至還有學生組成的議員跟政權。

這所學校原先的政策,類似於自由主義(資本主義)運作的方式。理想上是做多少事情就能有多少的回報。不過,後來卻也因為貧富差距的拉大,導致不少的學生開始挺社會主義的運作形式。

這部作品吸引我的地方是內容有不少商業用語,並且是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表達。另一方面,劇情也讓讀者可以認識現實的重大議題,以及反思職場上會遇到的各種事情。此外,其中也不忘提及到哲學視角的重要性,好比無知之幕實際上的可行性。

總之,接下來是分享自己讀完這部作品所提及的「基礎收入」後,產生的一些想法。

二、自由市場真的自由嗎

「資本主義」這個名詞是社會主義用來嘲諷「自由主義」,原因在於自由市場看似有一個無形之手,實際上市場如何運作,還是取決於已經具備資產的那些人。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相信自由主義?或許是因為理想上,每個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透過努力得到相應的成果;實務上,卻會面對兩個困難,個人透過以下的示例來呈現:

A:有個人想要當醫生,但是升學主義看的不是當事者有沒有想當醫生的強烈動機、錄取的標準不是看學生的人品道德(職業倫理的操守)而是看表面分數的高低,在沒辦法跨過這個門檻前,想當醫生就必需要有考試的天分,或者具備努力與運氣。

B:有個人過去大學是選擇專攻機械系,工作幾年後發現跟自己的興趣不合並且想要當生態研究的專家。儘管他平常有自學,不過錄用的門檻卻是必須要該專門領域碩博以上的學位,而進入該領域的碩博條件是大學背景必須為生態學系。

C:過去某科系出來的薪水非常高,時至今日也沒有因為科技技術的進步而受到產業循環的影響。不過,近幾年平均月薪持續的下滑,原因在於就讀該科系的學生太多,導致勞動市場供過於求,使得人才在不出走的情況下,只能接受資方提出的低價碼。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同意,過去專攻什麼不代表現在非得做什麼,這句話並沒有錯。然而在真的去找工作的時候,那種不限科系的工作類別,大部分並不需要讀大學,甚至高中畢業就能做。當然,這不意味著不限科系的工作性質不好或者薪水比較低,而是突顯其中的可取代性,以及因為可取代所以不怕將相關經驗知識傳授出去。

相反的,如果是有限制科系的工作,代表當你不具備該科系的初步篩選下,很難取得相關的工作與知識,除非是後天技術性可以彌補的。這部分即是「過去讀什麼,不代表現在做什麼」所沒有透漏的爭議。許多專業的工作沒地方可受訓或學習的情況下,只好達到被要求的門檻才能夠進入該專業的市場。

另一方面,當考慮到C的情形時,我們會意識到一件危險的現象。人們投入一個專門的領域並不能真的達到所謂的階級流動,而是在固定職業階層裡些微的上下擺動,類似於勞動市場隨時可被取代的螺絲釘與齒輪。

當然,有人可以反駁說,他現在年薪百萬難道不算階級流動?實際上就是沒流動,因為那是「主動收入」,當薪水的來源斷了就不會有持續性的收入來源。此外,年薪百萬的投資槓桿能力,很明顯不會比身價千億的人所能左右的規模大。

假設這位年薪百萬的人是上述提及的C。顯然會受到一窩蜂工作動機是基於「價格」(薪水)的人影響導致薪水變低;至於「價值」呢?如果當事人沒有濃厚的興趣做這份工作,對他來講可以說毫無益處。

總之,從上述的觀點來看自由主義的話,我們並沒有想像中的自由,而是有受到條件限制。

三、基礎收入會使人懶散嗎

過去討論瑞士基礎收入的議題時,大部分媒體的焦點是在公投而非基礎收入這件事情。並且放大討論公投的基本條件是人民的素質,以及人民的公投夠理性才能成功反對基礎收入。不過這只能說是一種事後的詮釋,而沒有將主題明確的放在基礎收入這個概念。

不可否認,基礎收入的政策要能夠落實,確實取決於人民的素質,像是當地的主流文化、信仰或長期培育的徳行。

《市場クロガネは稼ぎたい》當中有幾幕是進行基礎收入政策後的正面結果與反面的結果。先談反面的部分,有些想創業的人,因為基礎收入的稅收來源採高累進稅率使得創業動機下滑。此外,員工因為有了基礎收入,變得沒有積極提案與接案的創發活力,甚至有人抱著乾脆不工作將錢存到畢業的門檻。

正面的部分,則是個人蠻在意的結果,原本不敢冒風險投資的人,因為具有基礎收入當後盾勇於將儲蓄拿來創業、有人願意接受低薪的工作,因為該工作雖然錢不多卻跟自己的興趣完全的符合。

不過,這邊還是要提一下,這部作品當中的基礎收入之所以能夠落實,關鍵還是在於資產家願意成為被課稅的對象。這時候個人會設想一種情境,貧富差距不斷的拉大對富有的人有利嗎?為什麼?如果不利,那麼原因又是什麼?假設在不利的情況下,基礎收入付出的稅能讓富人覺得是有利那麼就有實行的意義。

四、結語

回到開頭提到的金流問題,基礎收入對於一國的金流是有利還是不利?

個人認為,當資產過度集中以後,金流能夠流動的範圍會越來越窄。假設我們是在一個少子化且M型化的社會環境裡,或許會發現金流的狀況變成是資產家跟資產家之間的流動,像是拿資產跟其他資產家打金融戰,或者基於特定技術的需求而成為天使投資者;至於低薪的那方,大部分的人繳完固定的費用後(像是房租、電話費、水電費、孩子的生活費等),剩下的金流或許根本沒辦法成為新創產業的營收來源。換言之,當資金過於的集中且吝於向外分配時,導致的結果就是創造新需求的產業無法做起來。

假設考慮到上述的情況,基礎收入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資金重分配形式,並且這也不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價值不衝突。想要安於現況靠努力來打拼的人,可以繼續的在公司上班,所獲得的基礎收入可作為額外消費的金流;至於想為夢想打拼的人,至少在工作期間可以透過基礎收入維持生活開支,如果成功了甚至能開闢新的經濟市場;至於被課稅拿來做基礎收入的資產家呢?他們創造了市場,而市場的金流能使它們賺得更大。

總而言之,個人認為,基礎收入確實可能打造一群好吃懶做的人,但是跟基礎收入能創作的新產能相比,或許是蠻值得嘗試的一種投資。


已發佈

分類:

,

作者: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