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之外,工作的理由》:讀後感

書籍資訊:請點擊我

現在的社會,我們通常不會有意的區分勞動(私人領域)與工作(公共領域),因為大部分的人工作的理由是離不開勞動的生理需求。但是,當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混雜在一塊時,如何讓工作的生產行為有意義,將會是每個人該思考的課題。

依照這本書的說法,「工作的理由」公式是「金錢」加「工作意義」。為何認識工作意義重要呢?個人認為,如果有個人不缺錢卻仍在工作,那勢必代表工作的過程裡頭存在什麼樣的價值。總之,以下分享的內容是個人的讀後感。

一、不停止認識新職業

大家是否還記得,自己以前夢想從事什麼職業?這個職業是眾所皆知,或者是大眾難以想像的職業?如果現在回頭想這件事,或許會發現選擇職業的方向跟你對該職業的了解程度有關。

例如,現在的國高中生幾乎都接觸過3C產品,此外,大部分家長、國家政策、企業需求等皆鼓勵學子成為軟體工程師,那麼在學生時期志向還不明確的情況下,可能就會選擇跑去讀資工系。但是,如果別人問為何讀資工,大部分學生的回答或許就是工作好找或薪水高。

換言之,許多人在選擇職業時,已經將找到待遇好的工作視為人生目標的終點。這可能導致抵達這個終點後,人生變得迷惘、強迫塑造的興趣被澆熄,不知不覺間工作僅僅是反覆的勞動跟消費,這或許也是許多人的人生寫照。

難道選擇了一個職業就沒有再換的本錢嗎?個人認為,關鍵在於你是否對某件事物有特別的興趣。或者該說,市場上或許存在跟你興趣有直接關係的工作只是你並不知道。例如,現在不少小學生的夢想是成為Youtuber(網紅)或電競選手,過去的我們能想像到這些職業的存在嗎?

二、如何打造自己的風格

學生時期,每個人的風格與差異很明顯;進入大公司上班後,可能會發現周圍的人隱藏了自我,成為了步調一致的工作機器。但是真的是如此嗎?我們或許可以花些時間觀察,做同樣事情的同事們是否有不一樣的風格?

如果說金錢之外,工作還有什麼理由的話,或許就是從中找到值得學習或模仿的對象;如果不幸的周遭同事都沒有值得你學習或模仿的話,那麼可以試著將你認為的缺點或不好的地方記錄起來,並且設法讓自己避免成為也擁有這些特質的人。

這就像是把上班想成是在看電影。有些人看完電影(下班),除了愉悅感什麼都沒帶走;有些人看完電影,回家會花時間寫心得或分析電影為何好或壞。兩者對待電影的不同態度,塑造出的風格也會不相同。

三、認識自我沒有終點

經歷過社會化歷練的成年人,多少會認為跟大家的想法一致(或者不起衝突)是成熟的表現。但是,這麼想的時候,其實代表自己並沒有認真地認識自己所持有的價值觀底線。如何知道自己的價值觀底線?個人認為,書中有一段話蠻值得參考:

認識自己價值觀的情境,比較不會發生在一帆風順的時候,而是處在社會不認同你且你又不想做的時候。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跟周圍許多的朋友一樣。春風得意的時候,什麼事情都看得很開,並且不會認為自己被牠人灌輸的價值觀有什麼錯;但是在失意的時候,反而會重新反省過往的認知,甚至願意多花點時間尋找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例如,工作是否適合自己,涉及到興趣、能力、價值觀;別人認為不適合你,涉及到的只有能力。換言之,找到一份你有能力做的工作很容易,但是要找到還能符合自己的興趣跟價值觀底線的工作,卻是要花很多時間跟經驗去認識。

像我對自己的認識是,偏好獨立作業、知識性工作、能使自己成長、盡情發揮所長、多樣化,以及不加班。市場上是否有這樣的職業?個人認為是存在的。

四、小結

對於尋找工作的意義而言,這本書確實是蠻值得一讀。它不會提供明確的指引方向,但是會提供許多不同層面的建議跟經驗提供給讀者參考。

如果硬要說這本書有什麼缺點的話,大概是內容符合書名僅聚焦在工作的價值層面。那麼對於創業家(大老闆)或退休人士而言,可能就會認為內文太過強調在特定場域勞動與工作的價值。

當然,如果過濾掉職場導向的內容後,其實內文還是有不少培養德行的建議。總結來說,金錢以外的工作理由就是尋找能長期培養的德行與追求卓越,至於怎麼達成,書中固然有給許多建議,但是並沒有終極的答案。


已發佈

分類:

,

作者: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