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謬誤〉:Part II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images/id-2392158/

這次介紹的推理謬誤,有些是大家都知道且很直覺的謬誤、有些則是平常不會留意到的謬誤,有些則是作為閒聊不是問題,但是作為嚴謹的推理或主張卻是邏輯上無效的論證。

認識這次介紹的推理謬誤有什麼好處?個人認為,許多欲爭取的權利或所做的決定,或許僅是一群人(或個人)的期望、對過去事實的不滿,或者單純是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如何分辨這些話語,將有助於個體獨立判斷跟做決定,而不會陷入人云亦云的處境。

一、矛盾的假設

當我們將兩個邏輯上無法合在一起的事拿來探討,就會陷入矛盾的假設。示例如下:

壓倒性的無形力量碰上無可動搖的實體對象,到底會發生什麼事?
「矛與盾」的故事,讓我們了解到矛盾的事物是一個無法進一步討論的假設。

同理,如果有個人主張,他在獨裁政權底下所享受到的政治自由比民主政權高,這是否陷入一種自我矛盾的假設呢?此外,在獨裁政權底下追求民主政權,其本身是否就是一個矛盾的假設?因為具有民主規格的政治自由,本身就不是所謂的獨裁政權。

二、乞題

乞題(begging the question)最常發生在我們試著證明一些結論非常基礎的事情上。我們的論證會陷入一個循環,每個結果的答案就只是用不同單字談同一件事情。示例如下:

A問B:「為什麼要學邏輯?」;
B回答A:「學習邏輯是值得的,因為這能讓人學到理性的結構與技巧。」

這並沒有真的提供為何要學邏輯的明確「理由」,而是單純用不同的話語「表達」邏輯能帶來的結果。如果我們追問為何要學理性的結構與技巧,追問到最後可能就會回到因為學習邏輯是值得的,這即是乞題。

個人認為,我們在言談過程中很難避免發生乞題。但是,我們可以透過認識什麼形式是乞題,藉此判斷他人是否透過循環論證的話術,企圖要你去相信他或者為他執行你原先根本沒考慮過的事。

三、假設相反於事實

當我們在探討一個以前發生的事件時,認為當時改變行動或許就能有不一樣的結果,這本身就陷入了假設相反於事實的推理謬誤。示例如下:

有位學生因為學測跟指考都沒認真讀書,所以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他因此認為只要過去有認真讀書,他就有辦法考上理想的大學。

已經發生的事實並不會因為他這樣想而有所改變,並且也沒辦法證明當初有認真讀書就有辦法考上理想的大學。

對於歷史事實的假設話題,其實是平常不會留意到的推理謬誤,像是有些人會為自己過去的行為後悔,但是這並不表明他當初改變了行動就能改變當時的結果,更何況已經發生的事實也不會因為他的後悔而有任何的改變。

四、一字多意

當一個字具有兩種以上意思時,我們稱之為「一字多意」。示例如下:

有人說某國沒辦法讓人民進行直接投票,所以它不是一個民主的國家。但是,表現民主的形式並不局限於讓人民直接投票,像有些決策牽涉到專業考量並非透過人民直接民主而是代議(間接)民主。

乍看之下,生活在「直接民主」的人民會認為任何形式的「間接民主」都不是民主。但是,如果我們將「直接」與「間接」從話語的語境中去除,那麼同一段話就會出現針對民主的一字多意。 那麼到底什麼是民主(人民做主)?我們是否應該因為不是直接民主就否定其民主的形式或定位?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特別是在追求民主的過程中,如果沒辦法明確的定義所欲追求的民主為何物,最後勢必會變成一字多意的推理謬誤,而永無止盡的訴求各種形式的民主,等於是進行著沒有具體目標的行動。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