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謬誤〉:Part III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images/id-3562040/

此篇為〈常見的謬誤〉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這次所探討的四個推理謬誤,對於讀者來說,可能需要花一點時間來消化,因為內容比較抽象甚至用到了一些符號。不過,讀完後或許也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一、錯誤的換質法

換質法(Obversion)的定義如下:一種邏輯推論的形式,其中否定命題是來自於肯定命題,或反之亦然獲得的。示例如下: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不朽的」是通過「我們所有人都是凡人」的而來。

至於「錯誤的換質法」,則是涉及到濫用對比和對立,像是「所有X是Y」並不意味著「所有不是X就不是Y」。例如,「所有專攻哲學的人工作都不好找」,並不意味著「所有不是專攻哲學的人工作都好找」。

我們在試著肯定或否定一件事情的時候,很容易出現錯誤的換質法,進而導致所做的推理出現既定的偏見或陷入特定的迷思。以上面的例子來說,如果改成讀熱門科系就能保證找到好工作嗎?顯然並非如此,除非有辦法提供具體的數據證明有這回事。此外,當我們進一步追問,難道你讀熱門科系就能保證找到好工作嗎?這就更加牽涉到個人的能力與能力範圍外的運氣問題,甚至無法用客觀的評價來論斷。

二、錯誤的換位法

在此不特別找換位法(Conversion)的定義,而是直接談什麼情況會被認為是錯誤的換位法。最常見的錯誤的換位法,即是:

「所有的X是Y」所以「所有的Y是X」。

當我們用符號來表示時,很容易就能推敲上述的推理是不成立。但是,我們在生活中卻很容易因為錯誤的換位法而對他人做出錯誤的判斷。例如,心理學家表示所有說謊的人都會迴避眼神接觸,難道迴避眼神接觸的人就是很會說謊嗎?

透過了解錯誤的換位法,我們也會注意到社會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社會標籤,不見得真的如此科學或客觀,反而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偏見。但是,我們往往會因為研究具有權威性,所以認為來自權威的研究結果都是對的。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是一種錯誤的換位法,並不是因為權威所以具有對的研究結果,而是應該具有對的研究結果才能說是具有權威。

三、稻草人謬誤

想像一下,有個人說你打架打不過他,但是他並不是真的跟你打了一場架,而是在電玩裡頭打敗了長得跟你很像的角色。稻草人謬誤,指的就是:你沒有針對問題的核心作批判,反而是在反對核心周圍貌似相關的問題,示例如下:

A爭論每個人都應該有「平等」的權利跟機會;B卻反駁每個人都具有獨特的差異性,不可能提供「相同」的幸福感。顯然的,B並沒有針對平等這個問題做直接的批判,反而跳到不一樣的主題卻認為有批判到,這即是稻草人的謬誤。

當然,這並不表示探討相同的幸福感這個問題是不值得探討,因為倫理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找到普遍的幸福。總之,我們需要盡可能的避免稻草人謬誤,特別是在公司開會的時候,有效率的會議往往問題意識是明確的。

四、投射的謬誤

我們時常會不經意地將抽象的概念,想成是實質存在的事物,我們忘了這些抽象概念僅僅只是個單字,甚至為了捍衛這個事物而忽略了真正實質的存在。

例如,假設有個國家的人民高喊著追求民主、捍衛民主,但是民主的支持者卻不尊重其他人的意見或立場,甚至傷害了其他的人,那麼其所追求的民主到底是什麼;又或者,假設有個國家主義高漲的國家,他們的領導者高喊人民要替國家犧牲以保護國家,這顯然就是投射的謬誤,因為國家這個抽象概念是因為具體的人民而存在,應該是國家運作的實體形式保護人民,而不是人民去保護抽象概念的國家。

總之,透過這次的〈常見的謬誤〉系列文章,讀者們已經認識到12種常見的推理謬誤。至於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因為讀完這幾篇就避免推理的謬誤呢?老實說,連我自己也沒什麼自信,因為推理的嚴謹性是需要靠刻意的練習才有辦法養成習慣。認識推理謬誤僅僅只是增長這方面的認識,如何檢驗真的學到還是來自於實踐。

相關閱讀

〈常見的謬誤〉:Part I
〈常見的謬誤〉:Part II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