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的思想》:推薦書籍(9)

梅原猛是當代著名哲學家,畢業於京都大學並創立了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他的這本著作貫穿日本思想史的佛教世界觀,並從日本文化的角度談論地獄思想。大體上,這本書分別探討什麼是地獄、地獄如何形成、地獄思想與日本文學的關係,以及東方與西方地獄思想的異同。考慮到篇幅,本文僅就什麼是地獄做為書籍推薦的介紹。

一、現代人如何看地獄

我們談到佛教觀點的「地獄」通常會聯想到「極樂」,而對於認為地獄是迷信的人來講,地獄是佛教利用恐怖使無知的人順從道德的方法。特別是現代人幾乎不會考慮死後世界,而是將心思全部放在生。為了追求生的快樂、情慾、權勢和名利,甚至有時連自己的生也不再考慮(例如,為了賺大錢每天加班傷身體)。

這不經讓人思考,無止盡的追求和消費的世界,真的能達到「生的極致快樂」嗎?若是如此,為何有許多家庭富裕的人會過得不快樂?以及,為何現代的物質享受與科技進步,反而帶來更多心裡上的文明病與衝突?或許,這是因為我們只注重「生」的問題,而沒深思「死」的議題。

二、地獄與極樂是兩個世界

如果地獄和極樂確實像現代人所想的是因果報應的思想,那麼認為是迷信的批判絕對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我們了解到地獄和極樂的思想和倫理的善惡因果無關,甚至知道「地獄的思想」和「極樂的思想」是兩套不同的思想時,難道不值得進一步的去探討嗎?

事實上,佛教的歷史裡地獄的思想比極樂的思想早至少500年出現,幾乎所有佛教的宗教都存在地獄思想,而極樂思想卻只有淨土教的寺院能夠看見。換言之,極樂的概念並非佛教思想原本就有的概念。根據作者的說法,將地獄與極樂連在一起的是日本的源信,而淨土宗與淨土真宗則是以地獄和極樂作為傳教的手段。

讀者可能會發現,以上談到地獄似乎都還稱不上是思想,而是一種宗教版圖的世界觀。因此,接下來會確切的介紹什麼是地獄,以及什麼是地獄的思想。

三、人間離地獄更近

釋迦為佛教的創始者,他的思想斷定人生是苦的,並試著從慾望找出苦的原因。若現世是以苦來看待,那麼「地獄就是將苦純粹化、客觀化的世界」。

地獄在佛教被看作六道之一,屬於六道世界觀中其中一個生活場所,而六道分別為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和天,而我們是生活在六道中相對較好的第五道。不過,由於上述的世界皆為苦的世界,而極樂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所以若概念上人間跟地獄同屬六道這個世界,那麼就不會跟極樂世界有因果關係。上述即是佛教的觀點,我們的生是接近於地獄而非極樂,因為人生被視為苦是必然的結論。

四、大乘思想的肯定哲學

我們需要留意到一件事情,即是釋迦就和耶穌、孔子或蘇格拉底一樣,他們本身並沒有任何文字的著作皆是由後人所撰寫。因此,佛教的宗教派別非常多元,並不是所有的佛教都那麼厭世,其中大乘佛教主張克服厭世觀,而其表現的方式即為永恆的生命論。換言之,作者認為大乘佛教既凝視生的黑暗面,也歌頌讚美生的宗教。

除此之外,作者也提到神道教與密教皆傳承了佛教中生命的思想,兩者的共通點皆為多神自由的宗教,至於差異則在於神道教強調崇拜多神之多,而密教強調崇拜多神之一。再來則是,神道教視動植物皆為神祇,所以也賦予天皇神性;至於密教的秩序性,根據作者的說法是印度教徒式的秩序透過中國傳給了日本。

五、小結:東西方的地獄思想

這本書個人並沒有全部讀完,不過大致上能看懂作者欲表達的立場,即是佛教的地獄思想不只是一種宗教上的世界觀,而是一種理性看待苦與慾望的方式。換言之,佛教的苦或許跟基督教的原罪很像,差別在於原本的佛教概念怎麼輪迴都是苦的世界,除非能跳脫輪迴才能抵達極樂淨土;至於基督教則是信者得到永生。

因此,這邊就有一個有趣的問題,佛教的世界觀並不保證信者能達到極樂淨土,而基督教是只有信者才能上天堂,那麼極樂淨土跟天堂是不是類似的概念?換個角度問的話,即是宗教之間的源頭是否有共同的系統,亦或者真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觀?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