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orld According to Star Wars》:月讀一冊的感想(2月)

1518429737111
書名:原力思辨
作者:Cass R. Sunstein
譯者:林力敏 出版:先覺 日期:2017

這個月選擇的書是《原力思辯》,考慮到不見得所有人都知道星際大戰(Star Wars)的原力(the Force)為何物,個人決定以原文的書名作為標題。其實、不同的書名對於進入這本書的前提預設是有蠻大的影響:原名的意思有點類似從星際大戰的視角來看世界;譯名則是比較偏向思考不同立場對特定事物的價值觀或選擇。個人認為,不同的用語各有其優點。綜觀整本書比較偏向原文的書名,因為整本書確實是離不開從星際大戰的視角來看世界;然而考慮到第四章以後,作者透過星際大戰的世界觀反思現實問題的思辨,譯名則更加的貼切。

總之、裡頭談到的層面蠻廣,像是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基督教、佛教等都有所著墨。不過到了第五章,就會發現這本書儘管是用星際大戰來綜觀現實世界,更深層在談的卻是關於哲學上自由意志的問題,以及親子互動(教育、關係)的問題。例如,這本書的一開始作者就提到有一種感慨是,有的人跟家人第一次看的電影是星際大戰,但是家族的成員卻沒機會一起看星際大戰電影的續作;或者是談到做兒女的在家人死時最後悔的是什麼?兒女長大時,父母最後悔的又是什麼?那麼接下來的內容,主要是本人讀完後對這本書的理解,不見得符合原著聚焦的主旨,也不見得能跟其他讀者有共鳴,但還是嘗試提供一些想法。

一、成功是注定的嗎?

本書的前四章,主要是提供一些歷史性的訊息(像是星際大戰從不被自家人看好,到成為口耳相傳眾所皆知)、交叉對比不同的著作、虛擬的抽樣實驗等,藉此評估星際大戰的成功是個偶然或者是必然。偶然的因素很多,像是特定時代、特定文化背景、運氣時機。必然的因素也很多,像是資訊快速傳播、電影本身的品質流暢度、給人因應社會時事的感受。以作者的立場來說,他以音樂實驗室的下載量與熱門排行等做為例子,欲證明的是星際大戰不管是處在哪個時代、無論是否在一開始就發燒,它都有高度的可能性依舊成為當代的經典神話。

不過,如果我們把音樂實驗室的研究套用在個體的人際關係、個人特質、所具備的能力時,似乎又變得有點複雜。例如,如果我們把初步的正面刻板印象想像成熱門排行,許多人喜歡特定的人想成是下載量。如果就資訊爆流(information cascades)或名聲爆流(reputational cascades)來看,正面的人會被看得更加正面,好評能夠有更好的評價。除此之外,這種正面的形象除非有極大破壞性的消息,否則很難脫下有色的眼鏡,反之亦然。

二、什麼是自由?

如果有看過星際大戰,相信都知道有兩個主要的陣營:絕地武士跟西斯武士。透過這本書的角色關係圖,我們會發現陣營之間的劃分並沒有那麼的絕對。例如,Darth Vader曾經是Anakin Skywalker,莉亞跟韓索羅生下的孩子是效忠史諾克。如果我們說光明原力跟黑暗原力是兩方對立的道德判準,那麼本質上投靠的原力並沒有對錯的問題,只是著重的層面、處事的方法以及看世界的方式有所不同。這時候,可能必須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是什麼驅使我們改變自己的哲學。或者說,到底是什麼使我們願意改變過去一直以來的信仰或信念?

一般別人問我們:「你自由嗎?」,通常我們的回應是能夠隨心所欲就是自由。但是所謂的「心」又是怎麼來?這本書用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來探討這件事情,我們常認為自己長大就能脫離於父母親的掌控。但是當我們長大後,卻發現透過鏡子看到的是近似父母的輪廓。無論是外觀或者家庭的背景,這些最先取得的價值觀是塑造我們內心的源頭。換句話說,我們或許一輩子都無法真正跳脫既有的思想。

關於自由本書區分為哲學上的「自由意志」與心理學的「行為自由」,關於自由意志的除了上述涉及的自由問題外,還涉及到我們是否真的能使自己的意志得到自由。例如,樂觀的人失戀時,有沒有辦法自由的表現出悲傷的情感?悲觀的人失戀時,有沒有辦法表現出樂觀的情感?如果我們真的擁有自由意志。照裡來講,不管任何的人、事、物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我們都能隨心所欲的自由操控內在的情感與理性。至於行為自由就比較好理解。例如,法律上說不能酒駕,但是有人偏要酒後駕車;明知道抽菸是會上癮、對身體不好、影響到周邊的人,卻以自由之名抽菸。無論是酒駕或抽菸成癮,他們都擁有行為自由,卻無法藉由自由意志讓自己不這麼做。

三、名為信念的邏輯

如果修過邏輯學,可能會說邏輯只有一種。但是從詮釋學的角度來說,那只是進入到邏輯學框架裡頭的人,認為自己很專業所看世界的一種方式。或許我們應該這樣說,從形上學的角度來看,邏輯的抽象思考概念只會有一種,但是抽象的邏輯又是什麼?換言之,比較實際的問題是為何人們會用不同的思考角度來看事情?不同文化或語言的人,針對同一件事情的思考預設是不同,相同文化與語言的人也同樣會有思考上的預設差異。

因此、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所謂的邏輯思考到頭來只是初步預設的方式差異。當我們聽不懂或無法接受其他人的想法時,我們會說這個人沒有邏輯。然而、如果抽象概念的邏輯只有一種,那麼無論任何人的表達都一定是有邏輯。除此之外,如果實際層面的邏輯應用是建立在普遍的預設立場,那麼被認定為講話沒有邏輯的人,其實只是自認為有邏輯的人,不願意接受或試圖理解看世界的不同方式。

這本書提到一個很有趣的概念,即是動機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我們是先「不喜歡」,然後才「不相信」。同理,我們是因為先「喜歡」,然後才會「相信」。無論是針對科學研究的結果也好、宗教信仰的選擇也罷,甚至是針對一個人所說的話所給予的評價,我們都具有某種「預設」的「信念」。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看事情或描述一件事很客觀,但是所謂的客觀,其實只是眾多的主觀信念偏好的經驗判斷或價值評估。依照這種邏輯所形塑的社會其實很危險,表面上我們會說接受多元的想法,實際上卻是各自鞏固著某些禁忌、傳統、社會共識,或者生活的規則。最有趣的例子就是環境永續的問題,談到資源的可持續使用或許是科學的工作,但是關於探討人們的節儉、慈善、正義、倫理道德對環境的影響時,這並不是科學能夠解決的問題,更不是社會科學或心理學能處理的問題,他們能夠做的頂多就是解釋現象、提出選擇的建議、透過研究的結果警告世人。

真正能達到長久永續的反而是人文素養、文化共識、道德倫理的制約,這個部分倒是可以應用科學或心理學研究所發現的概念。例如,如何讓人們相信自然資源的有限是個危機?如何讓人們不相信經濟成長可以犧牲一切?如何讓人們喜歡節能的生活?如何讓人們不喜歡會對我們生活品質不好的事物?到這邊其實立場就很明顯,針對一件我們認為是對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有普遍認同的信念,具有相對應的信念才會認同相同價值的思考方式。

四、結語

我們沒辦法過度的詮釋星際大戰這部作品背後是在探討什麼,但是我們確實可以反過來以星際大戰世界觀(不同勢力的價值觀、不同星球居住者的需求差異、不同職業身分的立場),藉以設身處地的思考如何處理我們現實生活的事情。如同我看完這本介紹星際大戰(從星際大戰看世界)的書,我以自己的專業、經驗背景、生活體悟來解釋這本書帶給我的價值。不同的人,看完這本書自然也會有不一樣的想法。畢竟,詮釋往往帶有企圖的拼湊一切,使得詮釋的內容足以環環相扣。如同這本書提到觀看星際大戰的十三種方式,不管是從佛教、基督教、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生死學、女權主義或者是親子教育。我們可以發現到一件事情,全球人類歷經過的時代、發展的科技、歌頌的英雄神話、官場政治文化,或者人與人之艦的關係問題,其實是非常的類似並且不斷的重複著。

部落格原文連結:

https://lazyteatime.blogspot.com/2018/02/the-world-according-to-star-wars-2.html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