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孿生地球》:語意在何處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1287317/

Hilary Whitehall Putnam生前提出了兩個著名的思想實驗,一個是「桶中之腦」(brain in a jar)另一個則是「孿生地球」(twin earth)。桶中之腦的思想實驗,大意就是我們是否真的能肯定外在經驗的世界。當然,這個實驗或許有個BUG,即是如果操控大腦的科學家或外星人真的存在,是否表示外在經驗的世界是可以被肯定?這部分就讓有興趣的人自己去研究。接下來,本文在後續就大致的介紹跟淺談兩個孿生地球的思想實驗。

一、孿生地球

假設這個世界存在另一顆地球,它的各種條件都跟我們現在的地球完全的一樣。唯一的差別只在於地球上的人們會稱水分子的化學式為H2O,而孿生地球上的人會稱水分子的化學式為XYZ。 那麼這邊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意義是來自於大腦還是來自於外在?這部分可以從四個層面來思考:

(1)地球上懂化學的人,聽到H2O的時候會聯想到水。
(2)地球上不懂化學的人,聽不懂什麼是H2O。但是當你問他口渴時要喝什麼,他會直接告訴你他要喝水。
(3)孿生地球上懂化學的人,聽到XYZ 的時候會聯想到水。
(4)孿生地球上不懂化學的人 ,聽不懂什麼是XYZ。 但是當你問他口渴時要喝什麼,他會直接告訴你他要喝某個液體。

顯然地,上述的四種人腦中都知道什麼是水。但是在透過外在語言表達的時候,四種人可能會因為語用的差異,導致無法了解他者是想要透過語言表達什麼,關於這部分後續會在詳談。這邊我們只需要先確認兩件事,一件事是「意義不只存在腦中」,另一件事是哪怕有人解釋世界的方式跟我們不同,或許腦海中想著的是完全一樣的事情。

二、你的貓是我的狗

有一天小明跟小王說:「我養了一隻貓,它會汪汪叫。」

小王很驚訝的說:「你養的不是貓,貓是喵喵叫。 汪汪叫的是狗!」

小明不服氣的回說:「你的狗汪汪叫才奇怪,我們這邊都是喵喵叫呢。」

上述的思想實驗比孿生地球單純一點,小明跟小王都是活在地球上的人類。那麼我們或許可以這麼說,小明跟小王腦中對狗和貓的意義(理型)是一樣的,但是因為過往經驗習得的外在意義(語用)的差異,導致小明跟小王因為語言而產生誤會跟衝突。那麼如何避免這個衝突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他們兩人的面前展示貓跟狗。這個時候,小明跟小王的誤會馬上就能夠被解開。

三、語言真的有外在意義嗎

在兩個孿生地球的思想實驗中,我們或許可以說H2O或XYZ是一種知識性的外在公共語言。不過,這個公共語言並非一開始就具有統一性。這種對水的稱呼,至少是到了有原子跟分子的年代才可能被這麼稱呼。換個角度來說,假設當初地球上解釋世界萬物的不是科學家而是魔法師呢?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外在意義而言還會認為H2O是水嗎?不過,或許也不用想的那麼複雜。以這篇文章為例,對於看不懂中文的人來說,他們會覺得我寫這篇文章有什麼語言外在的意義嗎?但是,如果我把這篇寫成了英文,或許有類似想法的英語系人士會發現我們居然志同道合。

那麼為何我還要再提「貓跟狗」的思想實驗呢?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孿生地球」或「貓跟狗」的思想實驗都具有一個共通性,即是語言的內在或外在意義指涉的對象都是存在的實體。那麼有沒有什麼是不存在實體,並且很難具有所謂公共語言或內在意義與外在意義的統一?個人認為最好的例子就是動漫中常有的角色設定,像是中二病、病嬌、ドS、 ド M、傲嬌,諸如此類。上述這些角色對於「愛」的內在意義或許是相同,但是表現的形式以及對其他角色設定對愛的理解可能南轅北轍。

上述的解釋對於沒有接觸動漫的人可能有點抽象。因此,這邊個人在舉一個商業職場的例子。主管腦中想著,我想讓員工製作出有效率滾動的石頭。當主管指示員工後,員工心裡想著的是跟主管腦中一樣,製作出有效率滾動的石頭。 但是當員工製作出一個「圓形」的石頭時,他卻被主管責罵了。為什麼呢?因為客戶指定的是有效率滾動的「方形」石頭。這邊我想表達的事情是哪怕內在意義是相同的,外在意義或外在實踐也是會產生歧異。

因此,人們在溝通的時候,應該要不嫌麻煩的不斷做確認再執行。問題不一定在於溝通是否有效,或者主管或員工的能力太差,而是在於雙方對於執行所欲達到的結果是否相近或相同。寧可事前多花時間做語言跟意義上的確認,也不要在投入經費跟大量時間與人力時才後悔。讀到這邊的朋友們,是否覺得哲學離我們生活比想像中的近呢?


已發佈

分類:

,

作者: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